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浙江新中考】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篇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修辞 对联 仿写课件 新人教版
【浙江新中考】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篇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修辞 对联 仿写课件 新人教版
答案:C
3 . (2013· 北京 ) 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 有误的一项是( )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更何况 才不会倒下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走呵 你说 走呵
看到大海的时候 你会纵情欢笑 是呵 是呵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2)春暖花开,一秀才入京赶考,投宿一大户人家。是 夜秀才灯下苦读,窗上素纱,窗外花园,月光之下,夜
莺展翅,蝴蝶飞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
觉随口吟出一上联: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
丹。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赶考归
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的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摆脱束缚。然而
青春的岁月不会一帆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
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 航船历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理想的彼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的我们相信只要拥有一双轻灵的翅膀,就能在无际 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解正确。后半句是对前半句中出现的喻体的特点的陈述,
答案:示例:美妙的乐章
旋律 翱翔的雄鹰
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
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空
2.(2013· 杭州市第二中学检测)下面一句话属于一般性 的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用
夸张、拟人的手法,使其传达出一种炎热难耐的意境。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光,树上的蝉儿鸣叫着,小草立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 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
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 谊的赞美之情。 管什么日月星辰 /跋涉 分什么春秋
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
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
答案:示例一:花和尚大闹野猪林
故事情节:
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两位押解 差役受高俅指使,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一路暗中保 护林冲至野猪林,在关键时刻救下林冲。 示例二: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故事情节:唐僧师 徒西去取经,来到火焰山前,酷热难当,无法前行。 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扇灭大火,才得顺利西行。
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
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
了深刻印象。
解析: B 项错在作用分析。这两句诗强调的是 “ 我们 ”
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坚持前行,风雨无阻,并非表现
“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答案:B
4 . (2013· 宜宾 )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陶渊明寄托理想
示例三:小
石潭凄清深幽
柳宗元慰疗悲情(任选其一)
2. (2013· 山西 )杜甫有句名言曰: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若惊人,必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 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 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 的情趣。(所填为动词,使用拟人修辞并符合语境即可) 水 山 清 静 鱼 鸟 读 月 天
可以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
6.(2013· 鞍山)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 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 风,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
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已是秋去冬来。一日雪后过桥,看到有鸡犬的足迹,
解析: (1)“ 志凌云霄 ” 为动宾短语,意境开阔,有气势,
那么下联对“心系华夏”,在词性和意境上都和上联相
吻合;上联 “牛刀小试 ”“盼今日”分别是主谓短语和
动宾短语,并表现出一种自信,下联“宏图大展”“待
他年”词性和上联对应,也表现出了一种极度的自信。 (2)的分析如(1)。 答案:示例:(1)心系华夏,宏图大展待他年 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2)雪落板
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
了清国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
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解析:D项是“设问”。
答案:D
5 . (2013· 泰安 )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是( )
上联:山清水秀风光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柳暗花明景色佳 意浓 示例二:花红柳绿春
4. (2013· 眉山)请你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下图, 在田字格里用规范的楷体字把下面的对偶句补充 完 整。
解析: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一是富民强国,努力奔赴小康
6 . (2013· 兰州 )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
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 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 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 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 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
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
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
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 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解析:“雪”是白色的,将其比作 “姹紫嫣红的花朵 ” 不恰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和名著知识。解答本题首先 要根据要求对对联。筛选提供的内容,不难发现唐三 藏和火焰山、花和尚和野猪林的密切关系,再从后面 的三个动词中选取一个,按照提供的上联 “猛张飞智 取瓦口隘 ”的句式特点组成句子对上一联即可。叙述 故事情节一般要交代清楚六要素,即需要说明是谁, 在什么时间或地点,干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 和结果是怎样的。
B组
对联
1 .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请依据以下给 《小石潭记》或课外读物中的任意一篇对出下联。
出的上联,联系已学过的课文《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上联:岳阳楼壮美雄奇,范仲淹抒写忧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醉翁亭风景秀丽 例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
了欢乐。(排比) 解析:D项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解析:A项夸张,B项排比,D项对偶。
解析:所填词语是动词,要使用拟人修辞,且符合语境。
若填写“望”“看”“飞”等虽然也符合 “动词”这一 要求,但“拟人修辞”体现不够,不能填。 答案:示例一:谈 示例二:盼
3.春花秋月,绿柳鸣禽,沧海大漠,名山大川……自 然中的美景令人陶醉,幽美、壮丽的风光激发我们无限
灵感。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社会。再扣住对联对偶的特点,根据上下两联以及图画
的提示作用进行仿写即可。 答案:农村(或:社会) 奔(或:建)小康
5.(2013· 金华第四中学模拟)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1)上联:志凌云霄,牛刀小试盼今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
文
专题六
修辞· 对联· 仿写
A组
修辞 )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 腰鼓。(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 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词)……(事物;与前一分句中的事物对应)。
答案:示例: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
5.(2013· 临沂)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 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路边。
盛夏的中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太阳发着刺眼且毒辣的白光,(使人眩晕,)
树上的蝉儿烦躁地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小草耷拉着头(脑
袋),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
3 . (2013· 连云港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续写一
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 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 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 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的修辞
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
词 )……( 做什么 )” ;最后联系自身实际组织语言。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