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课件_6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7
(二)快速力量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的确定 1、快速力量的评定
快速力量指数=力量的极限/达到力量极限的时间 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速度综合测定来 评定快速力量。
2、快速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评定
负荷强度:从30%—100%都可以。 负荷数量:应以不降低练习的速度为原则。 注意:组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不宜过 长,通常在15—20分钟之间。 间歇时间: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同时要避免运 动员兴奋性明显降低。休息时要采用积极性的休 息手段。
运动训练学
19
(四)相对力量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相对力量的评定
相对力量=最大力量/体重
2、相对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以提高运动员肌肉的内协调能力为主。提高最大力量, 同时控制体重。 负荷强度:较大 负荷数量:总负荷量小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0
(五)力量耐力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力量耐力的评定
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不同 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3/3/2016 运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其共同特征是:体形匀称、身体健壮、肌肉丰满、膝 踝关节围度较小、骨盆宽度适中、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足 弓明显、跟腱细长清晰。
(二)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群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5
(二)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力练习 2、对抗性练习 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7、电刺激:肌肉体积没有明显增加,脂肪减 少,力量提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6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素
运动训练学
5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身体形态的概念
(一)身体形态及其结构 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 反映在外部的指标有:高度,长度,
围度,宽度,充实度
反映在内部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和横断面等。 (二)身体形态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意义 一定的身体形态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 和竞技能力水平。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小组成员:陈红菊 卢新伟 郭巍 周艳旭 王春林 刘静 PPT制作:卢新伟 资料查询:卢新伟 陈红菊 郭巍 王春林 刘静周艳旭 本章讲课:本组全体人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让学生掌握体能的概念及五大素质训练的内容和应 注意的问题,并能联系实际改进科学训练 学习重点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学习难点 体能概念及各种素质训练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一个训练阶段,大中小负荷结合,并注意顺序。 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 注意组间的休息 注意肌肉的放松恢复 (四)注意激发练习者的兴趣 (五)少年儿童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7
少年儿童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5
(2)其他方法负荷的确定
A.大强度法: 负荷强度:85%以上。逐步达到用力极限。 负荷数量:每组一般做1—3次,安排6—10组。 间歇时间:休息时间长一些(3分钟左右) B.极限强度法 负荷强度:接近本人的最大强度进行练习,并逐步 加大到极限强度。 负荷数量:重复次数和组数都很少。 组间间歇时间:相对较长。 该方法只用于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注意加强保护与 帮助。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2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概念 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阻力包括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 内部阻力:肌肉的粘滞性,各肌肉间的对抗力等。 外部阻力:物体重量、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 (二)分类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分: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分: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不同特点分:最大力量、快 速力量、力量耐力。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6
C.极限次数法 以某一个强度达到极限练习次数。该方法对促进肌肉肥大、 增加肌肉横断面积有很好的效果。对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 深刻的影响。 D. 静力练习法
负荷强度:较大。
练习持续时间:符合越大,持续时间应越小。 练习组数:不宜太多。 间歇时间:相对较长。 注意与动力练习结合和练习后的放松。 E.变换训练法 金字塔训练法:85%×5次+95%×3次+100%×1次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4
4、超等长收缩训练
先使肌肉做离心收缩,然后做向心收缩。
其优点是在做离心收缩时,肌肉被迅速拉长,它所受 到的牵张是突然而短促的,肌肉能动员更多单位参与工作。 其速度是最重要的。
5、循环训练法
发展力量耐力训练可将几个训练手段编组循环进行。 可是上下肢、前后肌群和大小肌群的用力协调发展。 一次课作3—5组,间歇时用慢跑。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3/3/2016 运动训练学 3
(二)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
础 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 比赛的基础 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
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3/3/2016
运动训练学
4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注意两者 的结合。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的 结合。 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 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比例的确定,要因人、因项、 因人而异。 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应以运动素质为主。 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3/3/2016
排球:身材高大、四支较长、坐高相对较短、皮脂薄、 体脂肪量小、去脂体重及体质密度大,臂长、上臂围 松紧差大、手较宽,骨盆相对较窄,小腿长、踝围细、 跟腱长、足宽而不长。
乒乓球:身材匀称,手臂略长、体重 适中、腰短、足弓深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1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二)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三)注意遗传的因素 遗传度很高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和宽度, (四)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训练、饮食、气候、恢复、营养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9
(六)技能主导类格斗性项群
其共同特征是:较高的身高、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 重保持恰当的比例,四肢肌肉发达。
(七)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
其共同特征是:身材高大、胸廓大、手大、脚大;腿 长、小腿长、手臂长;臀部小、踝围小。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0
(八)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1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人体相应环节运动,肌肉张力不变,改变长度产生收 缩里克服阻力的训练。可分为向心克制性工作和离心退让 性两类工作形式。
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根据专项运动的需要,掌握好发挥最 大肌力的关节角度。 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肌肉退让工作就是指肌肉在紧张状态 中逐渐被外力拉长的工作。即肌肉的起止点彼此相分离的方向 移动。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8
(三)爆发力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的确定
1、爆发力的评定
爆发力指数=最大力量/用力时间
2、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评定
负荷强度:较小。 负荷数量:一般以5次以内为好。应以极限或接近极 限速度来完成每一次重复练习。组数要适当。 间歇时间: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
3/3/2016
采用多次重复完成比赛模仿动作的方法,根据运动员 重复的次数来评定,或用力量耐力指数评定:力量耐力指 数=练习阻力*重复次数
2、力量耐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负荷强度:25%—40% 负荷数量:重复次数最为重要,一般多次重复,甚 至达到极限。重复的组数不宜过多 间歇时间:心率控制在110—120次/分时,进行下一 组练习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3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最大力量的评定及其练习负荷量度的确定 1、最大力量的评定
测量肌肉等动练习时的最大力量。 注意: (1)根据专项特点制定不同标准; (2)重视对抗肌群最大力量的评定; (3)重视屈肌最大力量的评定; (4)重视整体和局部最大力量的协调发展, 采用指标有:握力、臂肌力、屈臂悬垂、引体向上、双杠臂
屈伸、俯卧撑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4
2、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的确定 A.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的确定,应有利于改善运动员肌肉收缩时内协调性的 能力,即提高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有利于增加运动员肌肉的体积。 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控制在75%左右。 注意:对于青少年,应先从40%负荷开始,每周穿插更大强度。
肌肉做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缩时 所产生的张力大40%,动作要慢。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2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在身体固定姿势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 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 肌肉做静力性等张收缩时,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 与工作,表明力量增长快,节省训练时间。
憋气时间与负荷强度有关。负荷强度为100%时,憋气 时间2—3秒;90%—80%为4—8秒;70%—60%为6—10秒。
一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动力练习相结合。
3/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