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一、农业昆虫学的概念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方法,从而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农业害虫发生特点:(1)种类多(2)数量大(3)危害中(4)成灾频繁二、农业害虫防治的历史:(1)、早期的综合防治阶段古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 自然防治到综合防治(2)、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一系列有机氯杀虫剂(1939年滴滴涕谁发明的?),人们认为只要应用这类杀虫剂,害虫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三R”:①抗性resistance②再猖獗resurgence③残毒residue《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3)、综合防治(治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三、农业害虫新动态:(1)一些长期得到控制的历史性害虫再度猖獗。

(2)一些历史上的次要害虫如棉铃虫、稻飞虱、麦蚜、稻纵卷叶螟、菜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对农业构成了新的威胁。

(3)以前未报道过或从国外传入的检疫性害虫不断出现。

(4)经济作物、园林花卉虫害问题突出。

四、农业害虫构成为害是害虫、环境和寄主作物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植物相(农作物)单一化了(2)营养联系从而被削弱或消失(3)中断了部分物质和能量的自然交换过程(4)农业生态平衡不断被打破由以上总结可以说:农业生态系具有以下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较简单,在时、空变迁中是不连贯的,物质循环需要不断补充;由于作物种群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可以引起生态系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

所以,它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生态系。

八、害虫种群的增长规律:某一特定时期的昆虫种群数量是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作用的结果。

九、自然控制:如果环境条件不发生剧烈地变化,昆虫的虫口密度一般不会急剧升、降或灭绝,而是以平衡密度为中心来回波动,这一过程称为自然控制。

十、昆虫种群的自然增长:、1、在无限环境中的几何增长(指数增长):(1)早在马尔萨斯和达尔文时期,人们就已经指出许多生物在无限的资源供应条件下,种群数量能够按照指数方式增长(2)x代表在任何时刻(t)的种群数量的量度,b为瞬时的出生率,d为瞬时的死亡率,r或(b-d)为种群在t时刻的瞬时增长被称为内禀增长力2、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在自然界,种群常生存于资源供应有限的条件下,当种群增长达到其资源供应状况所能够维持的最大限度的密度,即环境负荷量(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K时,种群将不再继续增殖而稳定在K值左右dx/dt=0。

这就是“S”形曲线。

它表现为种群的增长最初时较慢、十一“S”曲线假定: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之间的差距称为环境阻力十二、限制昆虫种群增长的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2)非生物也能素。

十三、害虫的生态对策:昆虫及其它生物种群在这些生境中,经自然选择,获得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而向着不同方向进化Macarthurh和Wilson(1967)用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一词表示不同的进化方向,将昆虫分为r-类害虫(r-pests)和k-类害虫(k-pests)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害虫(intermediate pests)等3种类型。

、十五、生态对策在害虫防治上的意义:使用农药防治,收效快,灵活性大,易于对付r-类害虫的大发生。

k-对策害虫:遗传防治是最适宜的。

最适当的对策是耕作栽培防治和抗虫品种的应用。

就是生物防治最适合于对付中间类害虫。

十六、害虫对作物的经济危害:害虫对作物的经济危害包括直接的、间接的、当时的、后继的等多种。

十七、作物受害损失估计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住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如果不知道害虫为害农作物对产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指标,对害虫的数量预测或采取的防治措施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因此,对作物受害损失做出精确的估计,是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的基本依据。

测定产量损失的基本方法:(1)田间调查(2)模拟试验(3)人为接虫控制危害的试验十八、经济损失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1)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简称EIL定义为:“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2)经济阈值简称ET 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危害水平。

”。

经济阈值只是接近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的一个虫口密度,以便用于确定害虫防治适期。

十九、即防治指标具有特定性,不具有广泛性。

二十、研究防治适期的原则:(1)应以防治费用最少,而防治后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标准。

(2)以害虫的虫态而言,一般在低龄幼虫(若虫)期为防治适期,在发生量大时,更应如此。

(3)从“灭害保益”出发,其防治适期应尽可能避开天敌的敏感期,以利保护和发挥天敌的持久控害作用。

二十一、1、什么是害虫:所谓害虫是与人类争夺某些资源,降低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率、质量或价值,影响了人类的经济利益的昆虫。

二十二、平衡位置EP:在自然条件下,害虫在较长时间内的平均种群密度。

2、害虫的类别:(1)非害虫(2)偶发性害虫(3)主要害虫(4)关键性害虫二十三、推测害虫种群在时间和空间的数量动态与作物受害程度趋势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1.按预测预报的内容分类:(1)发生期预测(2)发生量预测(3)灾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2. 按预测预报时间的长短分类:(1)短期预测(2)中期预测(3)长期预测预测方法:1、发生期预测(1)历期法(2)期距法(3)物候法(4)有效积温法有效积温法每种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均需积累一定量的有效温度,即有效积温(K)(K=D(T-C))。

1、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1℃, 有效积温为45.3日度, 预测产卵后的平均气温为20℃,计算多少天后幼虫孵化?解:45.3/(20-13.1)=6.56(天)答:6-7天后幼虫孵化。

2、要求20d后释放广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已知广赤眼蜂卵发育起点温度为9℃;有效积温为176.40日度,求培养广赤眼蜂卵恒温箱应设为多少℃?解:176.40/20+9=17.82℃答:培养广赤眼蜂卵应放在多少17.8℃恒温箱中、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农业害虫防治5大方法,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植物检疫定义及重要性植物检疫:就是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预防措施。

过去又称为“法规防治”1、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1)人为传播(2)危害严重难以根除(3)局部分布2、疫区3、非疫区二、农业防治的措施1、调整耕作制度(1)合理的作物布局(2)合理的轮作(3)合理的间作套种(4)耕作改制(避害)2、深耕土地与晒土灭虫3、科学播种4、合理施肥与灌溉5、加强田间管理6、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种植抗虫品种的优点:抗虫品种对害虫一般具有专一性,有的也能兼抗几种害虫甚至病害,它不会杀伤自然天敌,可避免化学农药不良副作用的产生,而且能与其它防治措施协调。

(一)天敌昆虫1、天敌昆虫的种类天敌昆虫可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2大类。

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一般一生要求捕食多个捕食对象,2、天敌昆虫的利用途径(1)保护利用(2)引进和移(3)殖繁殖与释放(二)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生动物和线虫等(三)物理机械防治: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法:一、人工机械捕杀二、诱杀1、灯光诱杀2、趋性诱杀3、潜所诱杀4、植物诱杀5、谷草把诱集粘虫产卵,用杨树枝诱集棉铃虫成虫。

化学防治法:三、如何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行之有效的措施):①控制使用农药,尽量考虑少使用化学农药;②合理选择农药③合理使用农药④发展无公害农药害虫综合治理1975年在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制定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地下害虫: 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如种子、根、茎等)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亦称土壤害虫。

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根蛆等的为害最为重要。

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1)寄主范围广(2)生活周期长(3)与土壤环境关系密切(4)危害时间长,防治比较困难(5)种类丰富(6)春秋两季为害重特别是春季造成大量种苗死亡。

地下害虫调查与防治:常用的调查方法1、挖土调查法2、灯光诱测法3、食物诱集法4、糖醋盆诱集法5、目测二、防治技术(一)农业防治1、耕翻土壤,实行精耕细作2、合理轮作倒茬3、合理施肥4、适时灌水5、精选种子,适时早播(二)生物防治(三)物理防治1、灯光诱杀2、人工捕杀(四)化学防治1、种子处理2、土壤处理3、毒饵诱杀4、药液灌根5、堆草诱杀6、药枝诱杀7、喷雾法我国的五种类型蝗区:(1)滨湖蝗区(2)河泛蝗区(3)内涝蝗区(4)沿海蝗区(5)热带稀树草原蝗区东亚飞蝗形态特征: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两侧常具棕色纵纹,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具黑环,胫节红色,外缘具刺10-11个。

(二)东亚飞蝗的主要习性:1、取食下午4时至日落前食量最大,2、产卵成虫产卵多选择植被覆盖度25%~50%,土壤含水量10%~22%、含盐量0.2%~1.2%,且结构较坚硬的向阳地带。

3、群聚迁移或迁飞4、飞蝗的变型群居型或散居型群居型的脂肪体多,水分少,运动器官较发达,新陈代谢强,能适于迁飞,但卵巢管少而小,产卵少;而散居型则相反。

因此,两型的相互转化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调节和种的繁衍生存。

蝗虫综合防治:一、蝗虫防治方针和策略:1959年农业部“改治并举,根除蝗患”。

1964年5省治蝗会议“改治并举,群众路线,勤俭治蝗”。

1973年12月在北京召开6省治蝗工作会议工作方针修订为“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

防治策略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

主要的战术是“带药侦察,巧打出土,猛攻主力,彻底扫残”。

二、具体防治措施:1、兴修水利2、垦荒种植3、保护利用天敌4、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减少蝗区面积5、药剂防治6、人工灭蝗小麦害虫:麦芽的防治方法⑴农业防治⑵扩大药剂拌种面积⑶合理保护利用天敌⑷药剂防治小麦皮蓟马:(2)化学防治在小麦孕穗期,大批蓟马飞至麦穗产卵为害,此时是防治成虫的有利时期。

小麦扬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虫的有利时期。

玉米螟:习性—卵、幼虫、蛹:刚孵出的幼虫群集于卵壳上,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