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刘安(前179~前121),西汉文学家。
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
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
淮南国被废除。
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高清课堂:神奇的想象——学习《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高清课堂:神奇的想象——学习《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以宣扬道家思想为主,共21卷。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知识积累《夸父逐日》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逐.(zhú)日:追赶太阳。
3.逐走:竞跑,赛跑。
4.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5.于:到。
6.河、渭:即黄河、渭水。
7.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方,到北方。
8.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10.为:成为。
11.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7.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8.尘埃.(āi):尘土,这里指泥沙。
考题例析(2012 甘肃兰州)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肥硕.(shuò)邂.逅(xiè)夸父逐.日(zhú)B.怄.气(óu)栈.桥(jiàn)怒不可遏.(è)C.发酵.(xiào)角.色(jiǎo)尽态极妍.(yán)D.愧怍.(zuó)蜕.变(tuì)相形见绌.(zhuō)解析:该题考查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项。
B项怄.气(òu)、栈.桥(zhàn);C项发酵.(jiào)、角.色(jué);D项愧怍.(zuò)、相形见绌.(chù)。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行文简洁,故事完整,反映远古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把握重点《夸父逐日》1.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有多种说法,现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解说,供大家参考:(1)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做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公骥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2)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3)夸父逐日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总之,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1.为什么这座山叫“不周山”?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与“周山”对立存在,不得而知。
但是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2.【高清课堂:神奇的想象——学习《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这种解释?我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大都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去,日月星辰都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认为这也是人类开发自然的结果,这是先民对神州地域所见天象地理作出的最为大胆的合理假设。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可笑的,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对宏观现象作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线阅读电子课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参考译文:《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拓展阅读中国神话的内容中国神话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①创世神话。
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有 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创造世界。
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
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典尼、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
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
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彝族神话《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
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完全是自然演化。
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
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
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
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说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 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
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②日月星辰神话。
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
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
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大致有以下5种: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
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
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
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
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
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
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
如汉族就有天狗吞食之说。
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余的日、月。
这类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天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天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
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天真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
③动植物起源神话。
自然神话的一种。
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源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
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
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说明它们的来源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源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