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股沟管解剖PPT课件

腹股沟管解剖PPT课件


10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编辑版ppt
沟9 疝较为多见。
编辑版ppt
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机理
后天性斜疝较先天性者为多,其发病机理则完全不同。
此时,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而有另外新的疝囊形成,经 腹股沟所引起的。
它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致,即腹股沟管 区是腹壁薄弱区,又有精索通过而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 但主要是发育不良或腹肌较弱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 括约作用减弱,或者腹横肌弓状下缘(或为联合肌腱)收 缩时不能靠拢腹股沟韧带,这些因素均诱发后天性斜疝。
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 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 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 的生殖支。
编辑版ppt
精索及其内容物
由浅入深分别为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三者包绕输精管、睾丸动静脉、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和 淋巴管
6
编辑版ppt
7
编辑版ppt
腹股沟疝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 腹股沟直疝两种。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
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 95%。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
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 疝为多见
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斜疝,而未闭的鞘状突就成为
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有时,未闭的鞘状突只是一条非常细小
的管道,则在临床上并不表现为疝,仅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
积液。如果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诱发斜疝;如
两端闭锁而中段不闭,则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右
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因此,右侧腹股
8
编辑版ppt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与鞘膜积液发病机理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 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 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
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
壁。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除阴囊部分成为睾丸固有鞘 膜外,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
腹股沟区解剖
1
编辑版ppt
一、腹前外侧壁
由浅及深分为7层: 皮肤、 浅筋膜(camper‘s筋膜)、 深筋膜(Scarpa筋膜)、
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
2
编辑版ppt
3
编辑版ppt
二、腹股沟区
4
上界:两侧髂 前上棘连线
下界:腹股沟 韧带
内侧界:腹直 肌外侧缘
编辑版ppt
腹股沟管
5
腹股沟管解剖 在成人管长4~5厘米,有内、 外两口和上下前后四壁。
内口即内环或称腹环,腹横 筋膜中的卵园形裂隙;
外口即外环,或称皮下环, 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 形裂隙。 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联合肌腱 构成
上壁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 肌腱),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