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花朵大小的遗传

第十一章 花朵大小的遗传


176个群体中出现一个亲本类型,因此 决定这一性状的基因约为3~4个。
(2) A为显性,B、C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 性关系 P1 AABBCC 6+6+6=18 P2 aabbcc 2+2+2=6 F1 AaBbCc 6+4+4=14
(3)A 、 B为显性,C基因不存在显隐性 关系 P1 AABBCC 6+6+6=18 P2 aabbcc 2+2+2=6 F1 AaBbCc 6+6+4=16
三、多基因系统的作用机理
(一)多基因系统的组成 多基因系统的基因数 多基因的连锁关系 遗传力 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的相对强度 基因成员的作用方向 显性作用 等效和加性效应
多基因系统在F2群体中分离比理论值
等位基因 对的数量 1 2 3 4 5 比 率 分母数 4 16 64 256 1024
Gilia capitata 柱头长度的遗传
等位基因 对的数量 1 2 3 4 5


分母数
1:2:1 1:4:6:4:1: 1:6:15:20:15:6:1 1:8:28:56:70:56:28:8:1 1:10:45:120:210:252:210:120:45:10:1
4 16 64 256 1024
(4)三个基因全部表现显性
P1 AABBCC 6+6+6=18 P2 aabbcc 2+2+2=6 F1 AaBbCc 6+6+4=18
等 效 异 位 多 基 因 系 统 模 式
2.
非等效异位多基因模式 是指具有加性效应但作用强度不等 的多基因,其中有些产生较强的效果, 另一些则较弱。
(1) 同源等位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P1 AABBCC 9+4.5+4.5=18 P2 aabbcc 3+1.5+1.5=6 F1 AaBbCc 6+3+3=12
(2) A为显性,B、C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 性关系 P1 AABBCC 9+4.5+4.5=18 P2 aabbcc 3+1.5+1.5=6 F1 AaBbCc 9+3+3=15
第十一章 花朵大小的遗传
一、增加花朵直径的途径
1. 栽培措施的作用 2. 增加花朵直径的遗传学途径 诱发多倍体 诱发突变 增加重瓣性 发掘多基因系统的潜力
二、花朵直径与多基因系统
伊斯特(East,1916)曾用两种花朵大小不 同的烟草自交系做杂交。其中一个亲本类型的 花为长筒状,另一个为短筒状。他对各代群体 的花冠长度作了详细记录并画出它们的频率分 布图。 这个试验证明品种间杂交花朵大小的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式符合前面所说的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 花径遗传是受微效多基因系统控制的。
烟草花径的遗传
花朵大小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Grint(1975)
当两个花朵大小不同的自交系(或纯系)亲本互相杂 交时,杂种F1群体的花朵表现型应当是整齐一致的, 即不发生分离; F2群体的变异幅度远远大于F1的变异幅度; 亲本类型应当在F2群体中重新出现。如果在F2中未出 现,应在随后的后代中出现; 在F2群体的频率分布曲线上不同点的个体所产生的相 应的F3群体,应当表现出显著不同的花径平均值; F2中不同个体产生的F3群体具有大小不同的变异范围; F2以后各代家系的变异范围,应当以F2亲本的数量值 为中心; 在F2以后的各世代中,任何家系的遗传力不会大于产 生它的那个群体的遗传力。
(3)A 、 B为显性,C基因不存在显 隐性关系 P1 AABBCC 9+4.5+4.5=18 P2 aabbcc 3+1.5+1.5=6 F1 AaBbCc 9+ 4.5 +3=16.5 (4) 当ABC均为显性时,群体明显偏向 显性亲本。
非 等 效 异 位 多 基 因 模 式
3.对立异位多基因系统模式 在一个对立异位多基因系统中,某些成 员具有加性作用,另一些有减性作用,这 一数量值是这些对立基因平衡作用的结果。
1:2:1 1:4:6:4:1: 1:6:15:20:15:6:1 1:8:28:56:70:56:28:8:1 1:10:45:120:210:252:210:120:45:10:1
0 1/64
1 6/64
2 15/64
3 20/64
4 15/64
5 6/64
6 1/64
(二) 多基因系统模式
1. 等效异位多基因系统模式 (1) 同源等位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P1 AABBCC 6+6+6=18 P2 aabbcc 2+2+2=6 F1 AaBbCc 4+4+4=12
杂种优势现象。
(3)A 、 B为显性,C基因不存在显隐性 关系。 P1 AABBCC 26-4-4=18 P2 aabbcc 10-2-2=6 F1 AaBbCc 26-4-3=19 (4) 当ABC均为显性时,群体与显性亲本重 合。
对 立 异 位 多 基 因 系 统 模 式
四、多基因系统的鉴定
(1)同源等位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P1 AABBCC 26-4-4=18 P2 aabbcc 10-2-2=6 F1 AaBbCc 18-3-3=12 第一种超亲现象。
(2) A为显性,B、C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 性关系 P1 AABBCC 26-4-4=18 P2 aabbcc 10-2-2=6 F1 AaBbCc 26-3-3=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