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专题三 水 体 运 动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专题三 水 体 运 动
(2016·全国卷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 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 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 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 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解析】4选B,5选C,6选D。第4题,森林植被遭破坏, 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季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明 显增加。第5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 强,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 加。第6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受岩层倾斜方向的影响, 下渗量增加,透水层的水主要流向乙河,乙河的径流量 增加,甲河的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因此河流径 流总量减少。
2.解题关键: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注 意水循环各环节发生的先后过程。
【知识纵横】 1.水循环各环节发生的先后过程:
运用水循环原理,要注意水循环各环节发生的先 后过程: (1)“增加植被覆盖度,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 基本过程是:植被覆盖度增加→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 表径流→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 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2)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基本过程是:坡度减小→ 流速减小→增加地表水下渗→延缓地下水下渗的时间 →地表径流减少→减少水土流失。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 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 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 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 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 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 位下降,会导致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 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是河流带来盐分,无法排出,气候 转暖蒸发加剧,使盐度升高。
答案:(1)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 补给大于蒸发。 (2)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 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高考感悟】 1.命题规律:高考命题对本部分的考查方式,一是结合 某地水循环特点或人类活动特点,分析判断水循环的 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二是结合剖面图、 景观图、原理示意图分析水循环某一环节的变化特点、 变化规律。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 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 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 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 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 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 作用。
专题三 水体运动
【考题导引】 (2017·全国卷Ⅰ·T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
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 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
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 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1选C,2选A,3选B。第1题,由材料“闭合流 域”可判断该流域水循环的支出是蒸发,收入是降水; 由题干“盐湖面积多年稳定”可知,流域的多年平均 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平衡,故该流域的多年平均 实际蒸发量约为210毫米。第2题,可能蒸发量与气温 和风力有关,而实际蒸发量受控于潜在蒸发量和本区 域的水量,水量最小的区域实际蒸发量最小;由于坡面
(1)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 释。 (2)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 因。
【解析】第(1)题,由于山脉的隆起使里海成为内流湖, 湖泊的咸淡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来水量,末次冰期晚 期冰川融水增多,但仍处于冰期,蒸发较弱,来水量大 于蒸发量,故湖泊为淡水湖。第(2)题,注意结合材料 信息“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 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一是说明补给类型不 再是冰川融水,而是来自北部的伏尔加河等河水。变
地质为岩石,地表坡度大,不利于积水留存,实际蒸发 量最小;而洪积扇、河谷、湖盆水分较多,实际蒸发量 都比坡面多。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流域地处干旱地 区,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势必消耗较多的水 资源,导致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湖盆 的蒸发量减少;湖水富营养化与人为排放到湖泊中的 氮、磷等物质有关;该湖泊盐度饱和,盐度不可能再增 大。
7.(2019·全国卷I·T37(2)、(3))阅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 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 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 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 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 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