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优质PPT]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优质PPT]

2.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学组织如何 打开窗口? 引发三次讨论
◆《平均分》
等分和除法整合
等分——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 关注形式
等分和包含分的整合
等分——包含分 对比平均分不同情况——凸显平均分本质“每份同样多” 关注内涵
◆《平均分》 唤起生活经验:什么是平均分?
充分举例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
质疑 引发认 知冲突
经历 假分数 的产生
发现 分数除 法关系
辨析 拓展数 的体系
直面起点:假分数是不是分数? 整体打通:处理平均分、除法、分数的关系。 关注生成:在辨析中加深理解
◆《真分数和假分数》
“假分数是分数吗?”课前访谈显示不少学生对此存在疑惑。由于分数意 义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容易产生负迁移,认为:如5/4平均分成4份,怎么 可以取出5份呢?这一认知冲突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本节课学习 的真实起点。
◆《平均分》
例2,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 分”的方法。用适合的方法 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 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经历 “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 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 的结果,“分”的过程,同 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
◆《平均分》
例3: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平均 分的另外一种情况———包 含分(连续的减法)。等分 与包含的对比,两种情况的不 同点是分的方法不同;相同 点是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一样 的:都是每份同样多。
◆《真分数和假分数》
如果课前让学生判断: 5/4是不是分数?许多学生心 存疑惑,甚至有学生认为 不是分数,理由是:平均分成了 4份,怎么可能取出5份呢?
即使有部分学生认为是分数,当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 式表示5/4 的意义时,理解的程度就各不相同。一般分三 种情况,大多数学生认为4份里取不出5份,就干脆什么也 不画;第二种,画是画了,跳不出部总关系的框框,思路 不清;第三种,思路清晰,但每个班只有极个别学生,甚 至没有。能这样表示的学生,据访谈了解到,往往是利用 课本或在课外辅导班进行了先前学习。
凸显概念本质:为什么都是平均分?
充分讨论
丰富概念外延:平均分还有哪些情况?
充分对比
◆《平均分》
明确 平均分 的含义
了解 平均分 的方法
对比 等分和 包含分
渗透 平均分 后有余
紧扣内涵:每份同样多 丰富外延: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 整体孕伏: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真分数和假分数》
人教版教材:“真分数和假 分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 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 编排了两道结构相同的例题, 即分别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 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每 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以及分 子和分母的大小,再让学生 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 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 分别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 的概念。
◆《真分数和假分数》
北师大版教材:编排在“分 数与除法关系”之前。教材 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 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第 一个活动是“3张饼平均分给 4个人”;第二个活动是“9 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 引导学生1张1张分,也可以 先分8张、再分1张,在此基 础上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 概念,再介绍带分数。
为主动学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 ——学习是学生主动把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作实质性联 系的自我建构过程;
——每个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各不相同,学习
理论从本质上 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
——那些已经纳入认知结构的学习内容及其与现有的认 知结构无法发生实质性联系的学习内容都不在最近发展区 内,学习就无法发生。
◆《真分数和假分数》
思考:
1. 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教材内容如何 合理统整? 观察比较还是经历过程?浅尝即止还 是融会贯通? 2.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学组织如何 打开窗口?
堵不如疏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是仅仅停留于观 察比较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将分数分为真分数 和假分数两类,还是需要把分数意义进行进一 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准确把握真分数和假分 数的本质特征呢?
答案无疑应该是后者。那么,为突破这一 教学难点,教材提供了怎样的支持呢?
◆《真分数和假分数》
以“平均分”为抓手,沟通“分数与除 法”, 把“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与“分数 与除法”内容进行整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 分的过程,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把分数 单位作为生长点,在分数单位不断累加的过程 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假分数,在“部总关系” 基础上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拓展。为以后分子大 于100的百分数的学习打下基础。
帮助我们理解 “学”与“教”《平均分》是除法的基础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植树问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
◆《平均分》
例1:认识“平均分”。本节 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 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 继学习至关重要。其实“除” 就是“分”, “分”的方法 有很多种,“平均分”是多 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 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 均分”。
◆《平均分》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 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 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 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 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 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 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 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平均分》
思考:
1. 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教材内容如何 合理统整? 对比两种划分
解构·建构·重构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马珏
以几节课例,谈有效教学设计
当前课堂教学主要问题:
传统课堂占主体地位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 ——教师权威 ——师生关系单向,缺乏主动、缺乏动态生成,
——被教会,而不是主动学会…… 背后:分数第一 后果:“育”出的是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 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生存 能力、缺乏健康的心智。对变化着的世界难于适应。
因此,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假分数的 产生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假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意义建构,仅仅依靠教材上 呈现的静态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直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体验 分数单位不断累加的过程,一开始累加的结果是真分数,累加到一定的程度 就自然形成了假分数。借助具体的“分饼”情境,暴露学生的内在思维,在 思辨中不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新授时,利用图形直观理解假分数的 产生,分1个饼、2个饼、3个饼,4个饼,当到分5个饼时,5个 就产生了假 分数 5/4,继续往下分,N个 就是N/5 ,会产生更多的假分数;练习时, 再次回到“分饼”情境,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假分数如何用图正确表 示意义;拓展时,可以借助“饼图”渗透假分数还可以写成带分数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