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课件
爆炸升压速度:
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 爆炸总能量: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炸极限
一、基本概念
1、爆炸下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2、爆炸上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
二、实用意义
(一)评定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火灾危险性大小。 (二)评定气体生产、储存的火险类别。 (三)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三、着火条件
1、着火条件 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可能在整个时间 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 速的过渡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这个 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 2、正确理解着火条件 ① 达到着火条件,只是具备着火的可能。 ② 着火条件指的是系统初始应具备的条件。 ③ 着火条件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二)阻火器:阻火器是阻止火焰传播的火焰阻断装置。 金属网阻火器:在器内用若干层有一定 孔径的金属网,把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 砾石阻火器:器内是用沙粒、卵石、玻璃 球、铁屑等作为充填料,将器内空间分隔 成许多小孔隙。 波纹金属片阻火器:通常由交迭放置的 波纹金属片组成的有三角形孔隙的方形 阻火器和将一条波纹带与一条扁平带绕 在一个芯子上组成的圆形阻火器。
2、爆轰区的特点:
(1)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2)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3)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机理
1、热理论
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加速的结果。
2、扩散理论
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在整个温度范围内,放热速率都大于散热速率,体系 温度自动增加化学反应加速,着火。
F-K自燃理论
(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预测物质发生自燃的可能性。 求材料活化能。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典型物质自燃
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
(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 1、活泼金属 2、金属氢化物 3、硼烷 4、金属磷化物 5、炭化物 6、金属粉末 7、保险粉 8、 CaO 无水AlCl3 Na2O2 NaOH 发烟H2SO4 氯磺酸、PCl3 (与水接触时,虽不产生可燃气体,但放出大量的热,能将附近的可 燃物引燃。)
可燃气体的燃烧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
正常火焰传播区
1、正常火焰传播
主要依靠导热的作用,将火焰中产生的热量传给未燃混气,使之 升温并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气中传播的现象。
2、特点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小或接近不变。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小。 燃烧波以亚音速进行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轰
1、爆轰:
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 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播的现象。
内容:在不均匀温度场中,由于导热形成的某点的 热流密度正比于该时刻同一地点的温度梯度。
燃烧的物理基础:热量的传递 二、热对流
1、热对流定义: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个部分之间,
由于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从一处带到另一处的现象。 2、对流换热:具有相对位移的流体与所接触的固壁 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三、热辐射
可燃气体的燃烧 分解爆炸
(一)分解爆炸的条件 1、分解爆炸必须是放热反应; 2、存在能量足够的火源或热源; 3、初始压力不小于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 4、分解爆炸不需要氧气,爆炸上限为100%。 (二)能分解爆炸的几种气体 1、乙炔 2、氧化乙烯 3、乙烯 4、氮氧化物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轰 爆轰产生的条件 (1)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
爆轰的预防措施
防止火焰向爆轰波转移,在未生成爆轰波之前,阻止 火焰传播,可安装阻火器。 在爆轰初始生成时,可将管径急剧增大,使爆轰中 断,并与阻火器并用。
可燃气体的燃烧 气体爆炸的预防 可燃气爆炸的条件:
有可燃气。 有空气,并且可燃气与空气的比例必须在一定范围内。 存在火源。 预防可燃气爆炸的原则: 严格控制火源。 防止可燃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气。 切断爆炸传播途径(抑爆技术)。 在爆炸开始时及时泄出压力,防止爆炸范围扩大及爆 炸压力升高(卸压技术)。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产物 二、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及危害性
1、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1)缺氧、窒息作用 (2)毒性、刺激性、腐蚀性 (3)高温气体的热损伤 2、燃烧产物的危害作用 (1)烟气的毒害性 (2)烟气的减光性 (3)不完全燃烧产物的爆炸性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产物
建筑火灾中常见的可燃物和燃烧产物
燃烧的化学基础:有关计算 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燃烧时空气需要量的计算
固液体可燃物燃烧时的空气需要量计算 气体可燃物燃烧时的空气需要量计算
固、液体理论燃烧产物生成量 燃烧热与燃烧温度的计算
燃烧的物理基础:热量的传递
热量传递的方式:
一、热传导
1、热传导定义:相互接触而温度不同的物体或物体中 温度不同的各个部分之间,当不存在宏观的相对位移时, 由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引起的热传递现象。 2、傅里叶定律:
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 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 辐射换热是物体间以辐射方式进行的热量传递。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一、着火
着火:可燃体系因某种原因引起自动升温,反应自动 加速,最后出现火焰的现象。
二、着火分类
1、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火源作用下,因受热或自 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热自燃:可燃物因被预先均匀加热而产生的自燃。 化学自燃:可燃物在常温常压下因化学反应产生的热 量着火。 2、点燃(引燃):可燃物局部受到火花、炽热物体等 高温热源的强加热而着火,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 燃物中。
二、燃烧本质
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物和生成物在 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特殊性:伴有放热、发光、火焰和发烟四个特点。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三、燃烧条件
1、燃烧的必要条件 可燃物: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 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助燃物:凡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称助燃物。 点火源:凡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火能源统称为点火 源。 2、燃烧的充分条件 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 火源有 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能量。
消防燃烧学
消防技能基础教研室 张友达
内容
1 2 3 4
燃烧的化学基础 燃烧的物理基础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气体、液体、固体燃烧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一、燃烧和火灾的基本概念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 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称为燃烧。 2、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 灾害,叫火灾。
(2)管子足够长或自由空间的预混气体积足够大。 (大于爆轰前期距离) (3)可燃气浓度处于爆轰极限范围之内。 (4)管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
爆轰波对设备破坏特点
1、波速很快,会使设备中常用的泄压装置失去作用。 2、压力很大,特别碰到器壁时,会产生反射增压作用。 3、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
可燃气体的燃烧
(二)可燃气体的分子结构 (三)初始压力
对二级反应,压力与火焰传播速度关系不大。
(四)初始温度
混气初温增加,火焰传播速度越高。
(五)惰性气体的含量
惰性气体加入量越多,火焰传播速度越小。
可燃气体的燃烧 可燃气体爆炸
预混气爆炸温度、爆炸压力、爆炸升压速度的计算; 爆炸威力指数和爆炸总能量计算。 爆炸温度: 爆炸压力: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共同特点:
放出可燃气和大量热,可燃气在局部高温环境中与氧 结合,发生自燃。 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消防安全要求。 储运中防止包装破损,防止吸水、吸潮。 防止与酸接触。 着火后,严禁用水扑救。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二)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
1、黄磷 (存放在水中) 2、烷基铝 (存放在苯中) 3、硝化纤维素(存放在水中或酒精中,含水量不得少于32%或放 在低于20℃的密闭箱子中)
(三)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
相互接触能自燃的两种物质,一般一种是强氧化剂,一种是强还
原剂。
(四)与氧化剂混合,在撞击或摩擦作用下能着火或爆炸
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储运过程中要分开; 与氧化剂混合,在撞击或摩擦作用下能着火或爆炸的物质,运输过 程中要防止撞击或摩擦。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链琐反应理论中的灭火分析
1、链锁反应理论中灭火的关键要使已着火的系统灭火,关键在 于使系统中自由基的增长速度小于其销毁速度。 2、链锁反应理论中的灭火措施: 降低环境温度,以减慢自由基的增长速度; 增加自由基在固相器壁的销毁速度; 增加自由基在气相中的销毁速度。
灭火基本原理
1、降低着火系统温度; 2、断绝可燃物; 3、稀释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4、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产物 产烟量的影响因素:
氧气供给情况:氧气供给充分,碳粒子生成少,或不 生成碳粒子。氧气供给不充分,碳粒子生成多。 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不 同,生碳能力不同,碳氢比值大的生碳能力强。 可燃物分子结构:环状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生碳能力 比直链的脂肪族化合物高。
液体的燃烧
一、闪燃和闪点 1.闪燃 可燃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现 象。 2.闪点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二、同类液体闪点变化规律 1、同系物闪点随分子量增加、沸点升高、比重增大、 蒸气压降低而变高。 2、正构体比异构体的闪点高。 丁醇>丙醇>乙醇>甲醇; 同系物间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升高。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