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下期末复习资料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1、脱氨基作用的种类?(转氨基作用与联合脱氨基作用)分类: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其他的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是α-氨基酸和α-余α-氨基酸均可参加转氨基作用,且各有其特异的转氨酶。
转氨酶中,以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最为重要。
GOT 和 GPT 人体中,GOT在心脏中活力最大,其次是肝脏中;GPT则在肝脏中活力最大。
当肝细胞受损时,GPT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液中GPT酶活力上升。
所以临床上将其作为推断肝功能正常与否的一项指标。
转氨酶种类很多,但辅酶只有一种:磷酸吡哆醛。
转氨基作用为可逆反应。
一般认为,氨基酸在体内不是直接氧化脱氨基,而是先与α-酮戊二酸经转氨基作用转变为相应的α-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再通过2种方式氧化脱氨基。
1.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脱氨基作用:过程:α-氨基酸先与α-酮戊二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经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再经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进行氧化脱氨基,重新生成α-酮戊二酸,并释放出氨。
2.转氨酶-嘌呤核苷酸循环联合脱氨基作用:α-酮戊二酸先接受来自其他氨基酸的氨基,生成谷氨酸;谷氨酸再与草酰乙酸经转氨基生成天冬氨酸。
之后便与嘌呤核苷酸联合作用:次黄嘌呤核苷酸与天冬氨酸作用,生成中间产物:腺苷酸代琥珀酸。
此物在裂合酶催化下,分裂成腺苷酸和延胡索酸。
腺苷酸水解后产生游离氨和次黄嘌呤核苷酸。
2种联合脱氨基作用在如:肝脏、肾脏等组织处,以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脱氨基作用为主。
在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中,以转氨酶-嘌呤核苷酸循环联合脱氨基作用为主。
如:脑组织中有50%的氨是由转氨酶-嘌呤核苷酸循环联合脱氨基作用产生的。
2、尿素循环?主要机理:排尿素动物在肝脏中合成尿素。
由2分子α-氨基酸脱下的氨基,即2分子氨,和1分子CO2经鸟氨酸循环,生成1分子尿素,反应需3分子ATP参与。
尿素是无毒的近中性化合物,且为水溶性,可由血液循环经肾脏随尿排出。
1.合成氨甲酰基磷酸:进入尿素循环的第1分子氨,一部分来自于肝脏线粒体中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
NH3与经柠檬酸循环生成的CO2在线粒体内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氨甲酰磷酸。
每生成1分子氨甲酰磷酸,需2分子ATP供能,所以反应不可逆。
催化此反应的是位于线粒体内的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
该酶属于调节酶,N-乙酰谷氨酸为其正调节物。
2.形成瓜氨酸:氨甲酰磷酸极不稳定,易将氨甲酰基供给鸟氨酸,生成瓜氨酸。
鸟氨酸本在胞液中生成,经特殊内膜传递系统传递,进入线粒体内。
瓜氨酸又离开线粒体进入胞液。
3.形成精氨琥珀酸:第2分子氨由天冬氨酸的氨基提供。
天冬氨酸在有ATP供能的条件下,以其氨基与瓜氨酸的氨甲酰碳原子上烯醇式的羟基缩合且脱水,产生精氨琥珀酸。
4.形成精氨酸:在精氨琥珀酸裂解酶作用下,精氨琥珀酸裂解生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以上四步反应在所有生物体内均可进行。
5.形成尿素:排尿素动物体内含大量精氨酸酶,此酶可将尿素从精氨酸分子上水解下来,生成鸟氨酸。
鸟氨酸可重复进入鸟氨酸循环反应2,从而形成循环。
为何缺乏尿素循环酶类无法应用蛋白质:其蛋白质代谢中产生的氨无法转化为尿素排出,只能以氨的形式积累在体内。
为何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易受到毒害:氨浓度较高时,线粒体中发生:NH3+α-酮戊二酸+NADH+H+←→谷氨酸+NAD++H2O;α-酮戊二酸同时又是柠檬酸循环中反应(6)的底物。
所以游离氨与柠檬酸循环争夺α-酮戊二酸并占优势,使柠檬酸循环因缺乏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而被迫减慢速度甚至停顿下来,使与柠檬酸循环紧密联系的呼吸链也受影响,从而使对O2脂类代谢中产生的乙酰辅酶A无法彻底氧化分解,只能转变为酮体。
酮体中多为酸性物质,若在血液中过量积累,会使血液pH值下降,出现酸中毒现象。
若将病人膳食中的蛋白质换成必需氨基酸相应的α-酮酸,便可得到治疗。
原因:α-酮酸与血液中积累的氨结合,生成α-氨基酸,从而缓解了氨的高浓度积累。
3、名词解释:能通过代谢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的氨基酸。
如丙氨酸/经代谢转变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或草酰乙酸,再通过这些羧酸变成葡萄糖和糖原(包括丙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15种氨基酸)。
经过代谢能产生酮体的氨基酸。
如亮氨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能转变成乙酰-乙酰辅酶A的氨基酸,共有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5种氨基酸。
生糖和生酮氨基酸:经过代谢,既能产生酮体,又能转化为葡萄糖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4、名词解释:(+一个例子)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如: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人或动物机体能自身合成,不须通过食物补充的氨基酸。
(如: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天冬氨酸、谷氨酸)。
5、按合成起始物的不同可分成6类氨基酸?(填空)α-酮戊二酸衍生而来的氨基酸。
缬氨酸。
3-磷酸-甘油酸衍生而来的氨基酸。
4-磷酸-赤藓糖和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衍生而来的氨基酸。
5-磷酸-核糖。
6、谷氨酸的生成途径α-酮戊二酸与游离氨在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发生氨基化作用。
动物体内,L-谷氨酸脱氢酶可利用NAD+/NADH和NADP+/NADPH两类辅酶。
(在自然界中普遍发生)先由α-酮戊二酸氨基化生成L-谷氨酸,再由L-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
接着由谷氨酸合酶催化,α-酮戊二酸接受来自L-谷氨酰胺的酰胺基,生成谷氨酸。
9种含氮物可对该酶活性产生抑制:6-磷酸-氨基葡萄糖、色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组氨酸、CTP、AMP和氨甲酰磷酸。
*两种合成谷氨酸途径的比较途径(1)其实在自然界并不普遍发生,只有少数生物在环境中NH4+浓度很高时,才以此途径合成谷氨酸。
最普遍的还是途径(2)。
虽从能量角度看,由于在从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时需消耗ATP,并不经济。
但由于途径(2)只需极低浓度NH4+即可发生,途径(1)却需很高的NH4+浓度。
而一般在自然条件下,环境中NH4+浓度并不会很高。
7、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的共同途径(P356)莽草酸途径:8、谷氨酰胺与天冬酰胺的合成,其中哪一种合成反应较易进行?1.先由α-酮戊二酸氨基化生成L-谷氨酸,再由L-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
2.草酰乙酸接受来自谷氨酸的氨基形成天冬氨酸,催化酶是谷草转氨酶。
哺乳动物体内,天冬氨酸β-羧基上转移上一个来自谷氨酰胺的酰胺基,生成天冬酰胺。
催化酶是天冬酰胺合成酶,ATP在反应中被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细菌体内,由NH4+提供转移上去的酰胺基。
反应中也有ATP降解为AMP的过程。
天冬酰胺与谷氨酰胺合成不同点,在谷氨酰胺合成反应中,ATP 只被打断1个高能磷酸键而生成ADP;而天冬酰胺合成反应中,ATP则被打断2个高能键生成AMP和PPi。
9、氨基酸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2个)二、核酸及核苷酸的代谢与合成1、核酸内切酶及外切酶的作用方式、作用特点及产物?作用方式:作用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核酸酶为核酸外切酶。
作用特点:为非特异性核酸酶,对于RNA、DNA及低分子量寡核苷酸等底物都能分解。
如:蛇毒磷酸二酯酶(从核苷酸链的3’-羟基端开始,逐一水解下5’-核苷酸)、牛脾磷酸二酯酶(从核苷酸链的5’-羟基端开始,逐一水解下3’-核苷酸)等。
作用方式:能水解核酸分子内部磷酸二酯键的磷酸二酯酶称核酸内切酶。
作用特点:特异性强。
如:第一个被分离纯化并得到结晶的RNA酶牛胰核酸酶,专一性作用于RNA中的嘧啶核苷酸,生成3-磷酸-嘧啶核苷或末端为3-磷酸-嘧啶核苷的寡核苷酸。
如:于1957年被从曲霉中分离提纯的另一种RNA酶:T1 。
细菌体内存在着一类能识别并水解外源双链DNA的核酸内切酶,称“限制性内切酶”。
它们识别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断DNA链,产生双链裂口。
但若识别序列中的碱基预先经修饰,就不起作用。
限制性内切酶往往与一种甲基化酶同时成对存在,二者具相同底物专一性。
甲基化酶选择性地催化细菌自身DNA的甲基化修饰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只降解异种DNA,不分解自身DNA,可保卫自身遗传特性。
作用方式: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专一性强,有特异性识别序列,识别序列长度一般在4-8个碱基,且通常具有回文结构。
2、嘌呤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各原子来源(P391-396)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嘌呤环上原子来源于:N1来自天冬氨酸的氨基氮,甲酸盐是C2和C8的来源,N3和N9来自于谷氨酰胺的酰胺氮,甘氨酸是C4、C5和N7的来源, CO2或碳酸氢盐是C6的来源。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嘧啶环上原子来源于:CO2、NH3(或氨甲酰磷酸)和天冬氨酸。
动物机体中,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场所是肝脏。
与嘌呤核苷酸不同的是,在从头合成嘧啶核苷酸时,首先生成嘧啶碱,再与磷酸-核糖复合物结合。
所有嘧啶核苷酸中,最先合成的是尿苷酸。
3、名词解释:DNA分子双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与亲代DNA分子相同的两个双链DNA分子的过程。
DNA分子中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分子的过程。
,是指在mRNA指令下,按照三联体密码原则,把mRNA上遗传信息转换成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过程。
4、DNA的半不连续复制的定义及原因DNA复制时,前导链连续复制、滞后链不连续复制的现象。
3’→5’在其上DNA能从5’→3’方向连续合成,称前导链,另一条模板链的走向为5’→3’在其上DNA也是从5’→3’方向合成。
但是与复制叉移动方向正好相反,随着复制的移动,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成一条完整的DNA链,称滞后链,由于前导链的合成通常是连续的,因此称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5、大肠杆菌中3种主要的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及异同点比较DNA链沿5’→3由3’-OH端沿3’→5’方向水解DNA链,即3’→5由5’-端沿 5’→3’方向水解DNA链,即5’→35’→3’聚合酶活力比聚合酶I高,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功能。
推测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DNA的损伤修复。
10种亚基组成,含Zn原子。
它是三种聚合酶中活性最高的,具聚合酶及3’→5’核酸外切酶功能。
异同点:(1)都需模板指导,以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且需具有3’-羟基的引物存在,聚合反应沿5’→3’方向进行。
(2)都兼有3’→5’核酸外切酶活力,在聚合中起校对作用。
(1)酶Ⅰ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力,酶Ⅱ和Ⅲ没有这种活力。
(2)酶Ⅱ和Ⅲ最适合作用于有小段缺口的双链DNA;酶Ⅰ最适合作用于具有大段单链区的双链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