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是什么?五谷养生法是《黄帝内经》中德“五谷为养”,所谓“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

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谷类、豆类等,俗称“五谷杂粮”。

何谓五谷杂粮呢?自古便有多种诠释。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其中五谷指的是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

而明末张景岳所着《类经》中所指的五谷是“米、麻(可能是指胡麻)、大豆、麦、黄黍”。

民间所说的五谷杂粮,一般是指“稻、黍、稷、麦、菽”。

稻指的是稻米、糙米;黍指的是黄米或玉米;稷指的是小米;麦指的是大麦、小麦、荞麦、燕麦等麦类;菽指的就是一般豆类,例如大豆、绿豆、红豆等;杂粮指的是除了水稻、小麦以外的杂食,例如核桃、薏仁、南瓜子
等。

面对每餐都大鱼大肉的现代人,平时多吃五谷类食物对于身体健康很有益处,吃五谷类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加强胃肠道的蠕动能力,排毒效果好。

此外,中医养生保健认为五谷可养五脏,中医养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滋补五脏。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小米养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称。

另外小米粥还有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晚上喝小米粥有助睡眠。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小米粥有安神之效。

小米忌与杏仁同食。

特别说明的是,新米的补益效果优于陈米。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大米润肺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

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

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

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黑豆补肾
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

黑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牛肉、鸡肉、猪肉的两倍多,牛奶的12倍,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质量好。

中医养生黑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相似,其赖氨酸丰富并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因此容易消化吸收。

所以被称之为植物中的肉,当年少林寺武僧之所以体格强健与多食用豆类不无关系。

黑豆对年轻女性来说,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E 族和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维生素E的含量比肉类高5~7倍众所周知,维生素E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保持青春健美的物质。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高粱养肝
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补气健脾,止泻
的作用,滋补吃法:把高粱面炒一炒,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有慢性腹泻的人,可以持续吃一段时间,会有食疗效果。

对于小孩子消化不良可以用高粱大枣散:高粱米60g,炒香;大枣10个,去核,炒焦存性,同高粱米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匀。

每次6~12g。

温开水送服。

本方用高粱米、大枣益脾胃、止泻,炒用以增强收敛涩肠作用。

主要用于小儿肠胃虚弱,消化不良,少食腹泻或大便稀溏等。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小麦养心
小麦入心、脾、肾经,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作用。

中医养生也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利小便。

滋补吃法: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有助消除烦躁情绪;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时,可以到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服用。

进食全麦还可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

中医学当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剂就是甘麦大枣汤:甘草10g,大麦10g,大枣30g。

加水煎汤服。

此方源于中医养生《金匮要略》。

方中小麦养心阴而安心神;甘草和中缓急;大枣补益中气,并润脏躁。

三药合用,甘润滋养,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

用于思虑过度,心阴受损,脏阴不足所致的脏躁,症见精神恍惚,时常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

精神病,更年期综合症,或神经衰弱辨证属于心阴不足者也可应用。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养生要因人而异、饮食均衡,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实际上每一种谷物的营养都各有特点,不同品种的粮食,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而就中医来说,五谷杂粮亦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以下就来介绍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谷粮。

稻米:为五谷之首,是人类的最主要的粮食,亦是人身体能量的来源,《本草食鉴》记载:“米饭,性甘温、宜煮饭食、益血生津、补中养气、填髓充饥、健脾养胃、调和五脏,不可一日或缺。

”稻米能补脾、养胃、滋养、强壮,煮成粥具有补脾、和胃、清肺的功能,对病后肠胃功能较弱者,尤其是口渴、烦热之人适合食用。

糯米:质黏柔、性甘温、具补中益气之功。

《本草纲目》中提到,糯米,一治自汗不止。

方法是: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3钱,米汤饮下。

二治胎动不安,用糯米1两,黄芪、川芎各5钱、水1000ml,煎服。

三治虚劳不足及营养不良、体力衰微,方法是将糯米放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每日服用。

(换算1钱=3。

75克,1两=37。

5克
玉蜀黍:即玉米,味甘性平,能调中开胃、利尿除浊,常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或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用法是以新鲜玉蜀黍根和叶45~90克(干者18~36克),水煎,1日分2~3次温服。

粟米:即小米,味甘、咸,性凉,有补虚损、健脾胃之功。

小儿脾虚泄泻、消化不良,用粟米、淮山药共研细末,煮糊加白糖适量喂之。

产后体虚,用粟米、大枣煮粥,加红糖食用。

小麦:性甘凉,具有养心安神、厚肠益脾之功。

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一帖着名的甘麦大枣汤。

可治疗因情绪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元气受损,导致神志不安、悲伤欲哭、呵欠不断,以小麦治疗可具良好效果。

方法是用小麦1两半,甘草3钱,大枣10枚,水煎分3次服。

大麦:甘咸性凉,有和胃宽肠之功。

食管癌等所致吞咽困难,可用大麦面成稀糊状后饮用,因其性滑腻、易下咽,能助胃气、恢复体力。

平日可饮用烘炒过的大麦放在开水中泡制成大麦茶,不但香气诱人,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用大麦茶,还可以去油、解腻,达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荞麦:味甘性凉,能降气宽肠、消积开胃,用于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外用治水火烫伤等。

李时珍在壮年之时,患肚腹微微作痛,食即泻,泻亦不多,一昼夜好多次,消瘦疲乏2个月,
用消食化气药俱无效,有个僧人让他用荞麦面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

大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的效用,可辅助治疗疳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腹胀疾患)泻痢、腹胀瘦弱、妊娠中毒、疮痛肿毒、外伤出血等症。

用炒黄豆60克,配麦芽30克,共研为细末,以大枣煎汤配服,一日服2次,可改善血虚、面色萎黄、嘴唇指甲苍白等症状。

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消痈肿,止渴下气,益肠胃,除烦热的作用。

用解药物,如:乌头、巴豆、农药中毒、食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取绿豆120克,甘草30克,加水煎汤,大量灌服,为临床常用的中毒解毒剂。

核桃:又作胡桃。

性甘温,润肺益肾利肠、治肾虚腰痛。

作为食疗佳品,无论是配药用,还是单独生吃、水煮、作糖蘸、入菜,都有补血养气、补肾填精、止咳平喘、润燥通便等良好功效。

薏仁:又作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据《本草纲目》记载,薏仁有健脾、益胃、去风湿等功效,还可使内脏器官健壮、皮肤嫩美。

皮肤粗糙、长青春痘或色泽较黑者,每天吃一些薏仁,约3个月后可见改善。

薏仁还有增进人体水分的新陈代谢,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中年妇女不妨多食以替代米饭,可以避免身材臃肿。

南瓜子:性甘平,古籍记载有杀虫之功,其中含较高量的的锌,具有预防前列腺肥大与改善排尿速度的功能。

但需注意的是,因南瓜子含有脂肪油,若服食大量粉剂,每有食欲减退、腹泻等副作用,但会自行消失,而过量食用南瓜子亦会造成腹胀。

朱丹溪《丹溪心法》曰:“未病之前就注意治理,才真正懂得养生的道理。

”《周礼天官疾医》中亦论述道:“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毫无疑问,五谷杂粮的确是现代人养生所不可缺乏的一环,正所谓治病不如防病,平日能够均衡摄取各种谷类、以粗粮代替细粮,才是真正的养生保健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