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绿宝广场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1978年,以贝尔为首的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他们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
其目的是了解个体是如何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
鉴于此,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量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馈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和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
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1、广场总概绿宝广场位于苏州新区的长江路和邓尉路交汇处,凭借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城际轨道交通,成为当地商业,娱乐及办公中心。
大型购物商场,美食街,娱乐中心,时尚专卖店,餐饮美食,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尽显时尚气息。
作为苏州首家综合性大型购物休闲广场,广场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米,定位于苏州的时尚与娱乐新地标。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我们,应当深入了解人、建筑、环境三个方面的关系,即环境心理学对空间的影响。
室内设计,说到底就是室内环境设计。
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同样要遵守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
例如,对于空间的区划、尺度和比例的确定,某些空间的扩充和变化,如何取得空间各部分的平衡,如何在室内突出视觉主题,如何取得人和物的立体感等,都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进行设计。
此外,对于室内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如何取得它们的表面效果、色彩效果和装饰效果;以及如何取得室内家具、生活用品、灯具和盆栽植物的光影效果和环境氛围,同样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规律进行设计。
2、交通条件绿宝广场所在的苏州高新区位于古城区的西部,拥有交通便利的特殊地理优势,可以通过区内的沪宁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沿江高速、苏嘉杭高速公路、苏沪机场路、312国道、230省道、苏虞张公路及京沪铁路(轻轨)等交通干线辐射整个华东地区。
现代城市中由于交通及工程技术的发展或其他原因, 出现了一些大而空的广场, 单调的空地和硬质铺地使人感到厌烦,如果再加上机动车辆在其中穿行的话,广场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人们对空间尺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 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
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美国波士顿的柯布雷广场曾按1996年规划方案建成为单一的大而纯的硬质空间,使用效果很不理想。
1985年改建后,广场被划分为多个空间,用树木进行隔离,绿化覆盖了大部分地面,同时适当设置摊位,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深受人们喜爱,广场因此成为引人人胜的“城市客厅”。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广场规模不大,但以其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成为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受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
3、人流导向总体上绿宝广场呈南北走向,建筑体主要位于其北侧和东侧。
由于广场东西向长度较短,所以其西向主干道(长江路)对其影响较大。
主入口因此设置于长江路。
次入口结合公交始末站位于其南侧,结合广场布置,有利于人流的疏散。
通过绿化带隔开的马路和广场休息处引导人流进入商场,广场北侧的小广场形成了一个节点,积聚游客再次休憩和停驻。
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
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
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
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
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人们自发的活动晨练、表演、集会等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还要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小空间,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在广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
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4、周边配置周围建有百润发、麦德龙、家乐福等综合商场和明基医院、圣爱医院,另外还有上海浦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
同时广场具有开阔的停车场。
绿宝广场一期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其中停车位有2000余个,分为地面一层南门停车场、西门停车场、北门停车场,以及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停车场,停车位充足,设施齐全,为有车一族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的处理是否得当,是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 处理空间尺度的基本依据就来自于对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研究。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两个人处于的距离,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就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相距,能认清对方是谁,相距能辨认对方身体的姿态相距,仍能看得见对方,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距离愈长愈疏远。
在广场设计中,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①一见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可以比较自由的交注,这是创造空间的尺度②距离超过之后,能产生广阔的感觉,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也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③最后一个尺寸是左右,超过这一距离就能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感觉,这是形成领域感的尺度。
欧洲的城市广场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亲切舒适,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广场尺度巨大,对人有排斥性。
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面积公顷,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我国南昌的八一广场面积公顷,城市道路将其一分为四,大小车辆川流不息,人们很难在其中停留。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了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一的模数,我们对若干城市空间的亲身体验说明左右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
除了距离外,因实体的高度与距离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
当人站在广场中时, 可以由于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刀之间的尺度关系而产生相应的空间效果和心理反映。
当为左右时,人有一种内聚安定又不致于压抑的感觉, 是全封闭广场的最小宽度当为左右时仍能产生内聚向心的空间,人可以较完整地观赏周围的建筑当超过时,会产生空间排斥离散的感觉,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加强。
历史上许多好的城市广场空间与的比值均大体在一之间。
卡米洛·希特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 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 也在这一比例之内。
广场中的环境小品布置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依据。
研究表明人类直立状况下,可同时瞥见左右各范围内的事物,而人类向上或向下看时,所见范围要比左90度的范围狭小。
因此,广场中的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甚至还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
广场如果缺少合理的活动分区和相应设施,就会使人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空间离散迷失,人们不愿意停留反之,即使广场面积很大,通过建筑、道路以及各种软、硬质景观的变换和环境小品的布置也会使人感到丰实、亲切、安定,从而吸引人们在其中活动并赋予广场以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 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
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铺地、小品、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5、细部景观人行道和小广场设有供游人休息的座椅;绿宝广场建筑吸收了北欧式建筑风格,充满异国情调,为绿宝广场增添了独特的风景线。
细部与整体风格协调融合。
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
因此假如承认建筑学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理解每一幢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 ,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 ,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 因此 ,鉴于人-建筑-环境间的这种渗透性与认同感 ,有必要肯定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性与环境语义 ,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