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_陆俭明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_陆俭明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关键词]词汇语义;概念结构;句子意思理解[摘要]本文以五个具体实例说明,某个词类序列能形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将会具体表示什么样的意思,主要取决于具体词语的意思,即具体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这跟概念层次网络理论(HNC)的精神是一致的。

文章强调,要重视和加强概念结构及其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2-0001-05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Sense in Sentence UnderstandingLU Jian-ming(Department of Chinese/Center for Chinese Ling uistics,Peking U niversity100871)Key words:lex ical meaning;conceptual structure;sentence understandingAbstract:This paper observes an issue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syntactic construction,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sentence understanding,and stresses the study on conceptual construc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By using five concrete examples,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w hat kin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a specific sequence forms or w hat it means exactly depends on the lex ical meanings of the parts of the sequence.In other words,it depends on the conceptions of the w ords and their relations. T his view point is consistent w ith the spirit of H NC.根据我的粗浅的理解,H NC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句子乃至篇章,从某个角度说,可以视为一个概念的网络。

如果这个理解不错,那么必然的结论是,在分析、理解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整个篇章的意思时,首先必须重视句中各个词的具体意义的分析与理解。

本文将以下列具体实例说明,一个词类序列,能不能成立,即能不能说;如果能说,它是不是一个歧义句式;一个已知的歧义句式,所造出的夸子是否一定有歧义;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意义。

实例(一)请先看下面的实例:¹a.这几个苹果他都扔了。

b.*这个苹果他都扔了。

c.这个苹果他都吃了。

d.*这个樱桃他都吃了。

e.(你看那虫多厉害,)这个樱桃它都吃了。

(所举的例句仿张谊生2003)例¹a-e句都含有范围副词/都0,/都0是句子重音所在。

副词/都0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它之后的谓词性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个个体或某个整体的各个部分。

就这个范围副词/都0的语义指向说,有两个特点:第一,/都0所指向的名词性词语或表集合,或表可分割的整体;第二,在一般情况下,/都0得指前,即它所指向的表集合或表可分割的整体的那个名词性词语得出现在它的前面。

(/都0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指后,即所总括的对象在它之后,见马真1983)例¹a,毫无疑义,满足了/都0的语义指向的特点或者说条件;例¹b就没有满足/都0要求的语义指向的特点或者说条件,因为/几个0换成/(一)个0后,/都0所指向的名词性词语/这个苹果0不再表示一个集合,而且对/扔0这个动作而言,/这个苹果0也不大可能成为可被分割的整体,所以例¹b就成了一个不合法的句子;例¹c换了个动词/吃0,由于人吃苹果一般不是把整个苹果一口吞下的,而是一口一口吃的,这就意味着,对/吃0这个动作而言,/这个苹果0就成为可被分割的整体,因此例¹c又成了一个合法的句子了;例¹d和e,动词没有换,还是/吃0,但换了施动者)))人换成了虫,对虫而言,即使是一颗小小的樱桃,也只能一口一口吃,所以¹e又成了合法的句子了。

例¹明显地说明了,所谓句子合法不合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具体词语的意思以及句中词语之间的制约关系。

实例(二)再看下面的例子:ºa.香蕉青的不买。

b.皮儿青的不买。

c.皮儿青的不吃。

d.张三青的不吃。

先看例ºa、b两句。

二者的差别在于句首所用名词不同)))a句的句首名词是/香蕉0,后面的动词/买0可以支配/香蕉0,而/香蕉青的0虽然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指称/香蕉(指果实)0的领有者/香蕉树(指植物)0,但实际生活中没有买卖香蕉树(指植物)的情况,所以a句在结构上只能作甲切分,不能作乙茄分:(a)甲.香蕉青的不买乙.香蕉青的不买12*12而b句则相反,b句的句首名词是/皮儿0,实际生活中一般不存在买卖某种瓜果皮儿的情况,而/皮儿青的0可以指称/皮儿0的领有者,所以只能作乙切分,不能作甲切分:(b)甲.皮儿青的不买乙.皮儿青的不买*1212再看b句和c句。

二者的差别在于所用的具体动词不同,前者用/买0,后者用/吃0。

b句,上面已经说了,只能作乙切分,不能作甲切分;而c句则可以作甲、乙两种不同的切分,即有两种构造层次,如下所示:(c)甲.皮儿青的不吃乙.皮儿青的不吃1212(意思是/不吃青的皮儿0)(意思是/不吃皮儿青的瓜果0)二者差别的原因,正如前面已说过的,/买0,只存在买卖带有皮儿的瓜果这种情况,不存在只买卖皮儿的情况;而/吃0,既存在吃带有皮儿瓜果的情况,也存在吃皮儿的情况。

最后再看c句和d句。

二者的差别在于句首所用的名词不同,前者是指物的/香蕉0,后者是指人的/张三0。

可是二者不仅在构造层次上有不同)))c句有甲、乙两种构造层次(见上),d句则只有甲一种构造层次,即:(d)甲.张三青的不吃乙.张三青的不吃12*12c句和d句虽然构造层次相同,但二者的语义结构模式也还是不同,请看:(c甲)受事[整体]||受事[部分]动作[及物动词][皮儿||青的不吃。

](d)施事||受事动作[及物动词][张三||青的不吃。

]以上是陆俭明、王黎(2003)所作的分析。

这一实例再一次说明,一个词类序列,是不是歧义句式,一个歧义句式所造出的句子是否有歧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语义。

例ºa)d句可以码化为/N+A+的+不+V0。

陆俭明、王黎(2003)指出,在某些词语意义的影响下,按/N+A+的+不+V0这一句法格式还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歧义现象。

上面说,一个词类序列,是不是歧义句式,一个歧义句式所造出的句子是否有歧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语义,下面的实例更能说明这一点。

实例(三)再看下面的例子:»a.对校长的意见)))对||校长的意见对校长的||意见b.对住房的面积)))对||住房的面积*对住房的||面积c.对校长的生死)))对||校长的生死*对校长的||生死d.对住房的意见)))*对||住房的意见对住房的||意见e.对土地的感情)))*对||土地的感情对土地的||感情例»a有歧义,因为NP2/意见0是一个二价名词,而/校长0指人,他既可能是意见的提出者,也可能是意见的针对者。

例»b、»c都不可能有歧义,因为NP2/面积0或/生死0都不是二价名词。

例»d、»e的NP2/意见0、/感情0虽然是二价名词,但/住房0、/土地0分别只能成为/意见0、/感情0的针对者,不可能成为/意见0、/感情0的持有者,所以也不会有歧义。

那么我们能不能认为,当NP2为二价名词、NP1为指人名词时,/对+NP1+的+N2P20一定有歧义呢?袁毓林(1992)和李小荣(2000)对此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们都认为,当NP2为二价名词、NP1为指人名词时,/对+NP1+的+N2P20有歧义,如/对校长的意见0。

可是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请看:¼a.对弱者的同情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上帝的敬意)))*对||上帝的敬意对上帝的||敬意b.对校长的观念)))对||校长的观念*对校长的||观念对乞丐的信仰)))对||乞丐的信仰*对乞丐的||信仰例¼各例之所以没有或者说不让人感到有歧义,就是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语义所起的制约作用的结果)))例¼a中的/弱者0,只能是/同情心0的针对者,不大可能是/同情心0的持有者;相反,例¼b中的/乞丐0,只能是/信仰0的持有者,不大可能是/信仰0的针对者。

这里,我们再一次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词语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格式,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和制约。

而在具体词语语义制约的背后,还有人的认知和民族心理的因素在起作用。

实例(四)下面是另一种实例。

所举例子都属于/VA了0结构(V代表动词,A代表作补语的形容词,下同):表示期望结果的实现表示结果的偏离½a.(头发)剪长了-+b.(头发)剪短了++¾a.(面条)拉长了++b.(面条)拉短了-+¿a.(那手)画长了++b.(那手)画短了++Àa.(衣服)买长了-+b.(衣服)买短了-+上面例½)À都是/VA了0结构,各例里的A都分别是形容词/长0、/短0,只是动词各不相同。

但各自表示的语法意义不一样。

为什么会不一样?其中有无规律可循?这不是用句法规则所能回答得了的。

这纯粹是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制约关系所造成的。

这里不妨先具体分析一下/VA了0结构里V和A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½/剪0这个动作的进行,只能使被剪的东西越剪越短,不可能越剪越长,因此/剪短了0是合乎情理的正常情况,/剪长了0属非正常情况。

例¾/拉0这个动作的进行,只能使被拉的东西越拉越长,不可能越拉越短,因此/拉长了0是合乎情理的正常情况,/拉短了0倒属非正常情况。

例¿/画0这个动作的进行,对所要画的形象,也可长,也可短,因此/画长了0也好,/画短了0也好,都是合乎情理的正常情况。

例À/买0则又是一种情况,/买0这一行为动作的进行,对被买的东西的性状不产生影响,如衣服,不因买了就变长了或变短了,变肥了或变瘦了,因此/买长了0和/买短了0都可以看做非正常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