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一、犯罪的时间特征(一)抢劫、盗窃一般在18-24点较多,尤以20-24点最多谋杀、受害一般在10-24点最多,占16%,晚8点-2点占45%原因:(夜间犯罪)1、夜间人们身心疲倦,自制力减退,容易受刺激而犯罪2、短时间假睡,情绪容易兴奋而滋事3、夜晚天黑人稀,犯罪不容易发觉,人们疏于防备,研究发现扒窃和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扒窃在上午9点到下午6点较高。

(二)犯罪的日期特征1、交通肇事和酗酒在周末(周六、日、一)外出度假的多为欧美、日本(周末发工资。

盗窃案多)在月初、月中增多(工资制造成)(三)犯罪的季节特征1、秋冬:财产性犯罪较多(1)冬季冷(2)大部分节日在冬季(3)冬季夜间长(4)收获的季节2、春夏:性犯罪较多和人身犯罪夏季暴力多(1)气温高容易暴躁(2)人们户外活动多,纠纷多(3)工作机会和收入多,容易酗酒滋事。

春季和夏季人的性欲容易冲动。

我国刑事立案的特征1月最高,2月下降。

3、4、5月回升(钱花光),6月下降(农忙),7、8月上升。

10月下降,11、12月又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一)不同地区犯罪现象的特点气温高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侵犯人身的犯罪较多。

(二)犯罪的城乡差距城市比农村多:主要表现:1、城市比农村犯罪率高。

2、城市财产犯罪多,农村暴力犯罪多,城市的青少年犯罪、职业犯罪和性犯罪多。

3、农村初犯多而再犯少,城市再犯比农村多。

城市犯罪率高的原因:1、城市人口多,生存竞争大,人与人易发生利害冲突和矛盾。

2、城市经济比农村发达,商品流通量大,交易频繁增加经济犯罪的机会。

3、城市李东人口多,休闲娱乐场所多,不良人员容易混迹其中。

4、城市交通方便,为流窜作案提供机会5、城市中传统控制力量较弱,群体凝聚力较差,而农村生活相对单纯,人员固定,社会生活范围狭小,固定的人际关系格局使社会关系有强大的制约力。

第二节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一、家庭结构的缺陷(一)缺损家庭:由于离异、伤亡使孩子无父无母或者没有的家庭(二)贫困家庭:在生活条件差又缺少教育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受别人引诱。

(三)不道德违法或有犯罪成员的家庭:父母的不道德违法行为引起孩子模仿,未成年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善于模仿。

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父母的影响容易引起孩子的不良行为。

(四)不和睦家庭家庭气氛冷漠。

紧张,家庭成员不喜欢这个家庭,甚至矛盾激化,造成人身伤害,咋这样的家庭时,子女失去温暖,有人格缺陷,空虚,烦躁不安和失望情绪,容易滑入犯罪人群。

二、家庭教育缺陷主要表现为:过于严厉:拒绝、敌对、过分干涉、支配、期望过高等过于放纵:溺爱、过分保护、放任、不关心差别对待:偏爱方法缺乏一贯性:矛盾、不一致、反复无常第三节犯罪的学校教育诱因一、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教育结构单一的体制,使考不上的学生只好在家待业,并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压力、少数学生无所事事,结帮成伙养成不良习惯,走上犯罪道路。

二、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不当的教育方法和惩罚方式:停课、停学、开出、净化了学校,但使未成年人流入社会,使犯罪分子低龄化倾向。

第四节犯罪的不良文化特征文化因素作为犯罪的宏观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价值取向、大众传媒等方面。

一、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二、大众传媒中不良影响三、犯罪亚文化的影响第四章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动因第一节犯罪需要论一、需要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有所欠缺,又力求获得满足的一个内心状态,是肌体自身的需求与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二、需要的类型1、从对象上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从产生上分: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3、从登记上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相属关系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犯罪人需要的特征(一)需要的不良性和不正当性。

如吸毒、剥夺他人生命的(二)需要的不现实性。

如没到法定年龄结婚的需要(三)满足需要方式的不合理性。

如想过好日子,偷窃的方式,求爱不成,伤害对方。

第二节犯罪动机论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需要和胡噢噢的那个之间是间接原因,动机和活动之间是直接原因。

二、犯罪动机及其作用犯罪动机是推动个人实施犯罪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犯罪动因的作用:(一)激发:激起和引发个体进行犯罪行为(二)指向:引导犯罪行为向某种目标或对象进行。

(三)维持和调节:有将犯罪活动进下去的维持作用和在犯罪中调节犯罪行为的时间和强弱的作用。

四、犯罪动机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需要必须达到一定程度2、必须存在外部条件犯罪动机的形成经历了从犯罪需要—犯罪意向—犯罪愿望—犯罪诱因—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的过程。

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例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双避冲突:例如路遇劫匪既不想交钱也不想丢命3、趋避冲突:例如面对一件事有好工作,但很累,很远五、犯罪心理学的转化犯罪动机的转化是指在准备实施犯罪行为及犯罪后,犯罪动机发生的变化。

(一)不同时间的动机转化犯罪动机形成时,犯罪实施中,犯罪实施后,发生的心里冲突,引发动机转化(二)不同发展方向的动机转化良性转化和恶性转化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主观因素:1、生理状况的变化2、个性的影响3、犯罪经验的影响4、犯罪工具和手段5、共同犯罪人的变化客观因素:1、环境的变化2、目标的变化3、被害人态度的变化4、突发的障碍因素,警察的出现等六、不明显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复杂的,有时存在着犯罪行为与动机不符合状况,这是因为有隐性犯罪动机的存在。

(一)少年犯的隐性犯罪动机1、好奇动机2、娱乐动机3、自我显示动机4、寻找刺激动机5、要求独立动机(二)精神病和心理变态犯在他们发作的时候,无犯罪动机可言,精神病人在心里正常下的犯罪,其犯罪动机与正常人也有区别。

第三节犯罪智能论一、智力概述智力是指人在认知方面的特性,他是个体有目的的活动,合力的思维有效地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一个人的智力与其先天素质,教育、环境、个体努力和时间有关。

智力可以用智力测查的方法加以评价。

二、智力与犯罪早期研究表明,犯罪人的智力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形式的变化,犯罪人的智力状况普遍提高,基本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

但在一些犯罪类型中,犯罪人的智力不同。

在我国的研究中得出一下结果:1、少年犯的智力偏低,有1/4的人是低能边缘或智力缺陷,工读生的智力与正常学生相同。

2、不同犯罪的智力不同,流氓罪的智力较低,强奸的犯罪最低3、但对于绝大多数犯罪类型来说,犯罪与智力无明显联系,随着社会的关系,高智商犯罪在增多第四节犯罪气质论一、气质概述气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动态特征。

气质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希波克拉底。

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外向粘液质:安静、反应缓慢、稳重、沉默寡言、庄重、坚韧、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而难于转移、内向胆汁质: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交换快,外向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且不强烈敏感,善于察觉别人察觉不到的东西,内向。

二、气质与犯罪苏州大学周川等人对151个少年犯神经类型的测查发现,神经类型属强型的占35.7%,弱型占15.89%,中间型占48.3%,少年犯中强型和弱型的人数均高于正常人的常模,而中间型的地域全体人口的常模。

罗大华对某监狱2921人测查发现,多血质的1021人,占35%,粘液质的809人占27.7%,胆汁质的714人占24.4%,抑郁质的377人占12.9%。

气质在犯罪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影响犯罪需要和动机的强度,犯罪类型、犯罪行为方式的选择。

犯罪行为特带你和犯罪后的态度等等:例如:胆汁质的犯罪人是有发生快,犯罪冲动难于控制,犯罪活动中具有明显的情绪性等特征。

粘液质的犯罪人则具有,起意报复不动声色,计划周密,时候不后悔等特征。

第五节犯罪性格论一、性格概述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里特征。

性格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个体事件等。

经典三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热恋中的人智力最底下”“一个人要对40岁以后的自己的长相负责”二、犯罪人的性格特征1、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都缺乏责任感,生活态度轻率,没有明确的生活动机,嫉妒心和报复心强,对社会有种种不满。

2、人性、鲁莽、胆大妄为、无组织无纪律。

3、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心境变换快,神经质突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外显。

4、缺乏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扭曲,以奇为美,不符合社会规范。

5、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明显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自我中心,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易受到暗示,感情脆弱攻击性强,对挫折忍受力差也是成为犯罪的原因。

第五章故意犯罪和果过失犯罪第一节故意犯罪的心里故意犯罪心里是与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总称。

犯罪行李中绝大部分是故意犯罪心理。

故意犯罪心里一般要经过犯罪决议,犯罪实施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犯罪心理活动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与规律。

一、犯罪决议阶段的心理表现犯罪决议即决定实施犯罪的意向。

(一)犯罪决意的表现形式在预谋犯罪中,犯罪决意明确、具体、积极进行犯罪计划和准备,他们做与犯罪有关的信息情报,物品的准备,犯罪时间、地点、手段、方式、步骤,应激措施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具体策划,因此犯罪的行动效率高,容易得逞。

1、在机会犯罪中:行为人实现没有犯罪动机,也没有侵害目标和犯罪计划,仅因为合适的犯罪机会的刺激,使原来的犯罪意识急剧膨胀而产生犯罪。

其犯罪决意形成时间短,缺乏策划和权衡,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犯罪行为上表现出盲目、无序、难于达到犯罪人的目的。

2、在临时性的冲动犯罪中:行为人受到强烈刺激,在某种突发的意外局面所窘迫的激情冲动基础上的犯罪。

其犯罪决意表现为强烈而突发,具有暴发性特点,在犯罪行为上表现为缺乏理智和不计后果。

(二)犯罪决意过程的心理表现1、犯罪意图的出现犯罪人在其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良因素作用下激发出来的。

例如:犯罪人有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超前消息的需要,或不顾对象地满足其生理需要等。

2、犯罪动机的选择在犯罪动机的选择中,一般犯罪人都会出现心理冲突,在决意犯罪的时候会反复思考,权衡利弊,利大于弊犯罪的产生可能性大,相反则可能性小。

二、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一般表现为:1、恐惧,犯罪人试试犯罪时基本心理特征是一种难于抗拒的心理现象,表现为白色苍白、浑身无力、声音颤抖、情绪慌乱、思维散乱。

恐惧一般会降低犯罪人的行为效率,也有相反的情况,犯罪人越恐惧犯罪意向越坚定,体能得到超长发挥,导致产生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