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

难度较大。

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

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

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问答题的结构。

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

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

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

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

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

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

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

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
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

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审要求。

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

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

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方面归纳。

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主要的设问形式)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
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原因型试题的分类
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
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型历史试题的入手角度
生产关系类(主导阶级和阶级剥削)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阶级状况、国家结构、价值观念等)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类从历史规律方面入手。

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
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选择题边读题边划出要点,可以从要点中找到题目所说的时代,事件等.可以先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再进行选择
主观题也要划出关键句,很多题目是可以从中找到依据的.如果
是按材料回答,不要硬套背过的内容,一定要从题目中找到答案.
同时可以分一下题目的类别,我们老师说,列举的话只要知识点;概述则要写时间,人物,内容;叙述题还要加上背景和影响;评述,论述,则在此前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和上海的solo题类似
如果是图表,则从图表名称,时间和数据的变化什么的上面下手,回答一些现象和原因,影响
主要还是需要掌握书本上的B和C级别的知识点,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去记,不然答题还是会不知道答什么网友2
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①、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

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②、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
③、审题的钥匙——正确解读“命题用语”(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
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网友3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

比如,问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就可以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

原因就在于大多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

2、善于利用材料。

今年广西高考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