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要求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主要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所要控制几个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技术控制管理;施工技术;技术控制
一、加强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意义
目前来说,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施工技术含量高、多学科应用交叉范围广,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控制时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进行建筑施工的方案设计,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方案的会审,二是通过施工中的各项质量检验工作,来侧重于加强管理的重点,三是在竣工验收阶段进行总结性的技术检验,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得以达成。
这样的流程主要取决于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控制时的特殊性。
由于不同项目间的建筑施工技术侧重点不同,项目施工时的建筑物类型、使用功能定义、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都有着不同的区别。
因此在施工技术控制时就要抓共性、重个性,因地制宜做好技术控制的相关工作。
而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建筑材料与工艺设备的不断更新,总的来说,建筑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宏大、功能越来越繁多,那么相应的施工技术控制面临的管理细节也就越来越多。
另外,还要看到由于施工技术的控制管理效果,直接决定了客户对于施工企业的资质认定,也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这就意
味着企业的长久发展与不断壮大是建立在其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能力上的。
从这一点来说,建筑施工技术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主要类型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施工技术控制类型有对混凝土桩基的施工控制,对钢结构建筑的施工技术控制与施工装饰技术控制等几种,以下针对这几种类型进行技术控制点的相关阐述。
(一)混凝土桩基的施工技术控制。
目前来说,大部分建筑施工都是采用混凝土桩基。
这是由于混凝土桩基适用范围广,具有普适性。
而且其强度大,承载力大,同时对于周边环境的副作用小。
在国内混凝土桩基的施工中来说,其桩径可达3 米,混凝土灌注孔深达104 米。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还可以通过对成桩后的混凝土进行后压浆技术操作,由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混凝土桩的泥皮、桩身与沉渣等进行胶结与加筋,达到进一步固化混凝土桩的作用。
实际应用中是通过用预埋的注浆管把混凝土浆液压入桩侧与桩底部进行操作的,注入后可把原桩体积减少40%,有力地降低了建筑施工成本,并进一步提升了施工质量。
1.大体积的混凝土。
在混凝土桩基施工中,在面对温度控制与收缩裂缝的重点部位,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底板、结构转换层等。
这类施工部位应用的混凝土面积大、体积大,施工技术控制时要重点监测其优化配合比,尽量减少温度应力的影响,同时对混凝土在极限拉伸方面的强度进行加强。
2.高性能的混凝土。
由于混凝土建筑的使用要求与建筑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建筑企业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也会遇到需要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纤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高性能混凝土的情况。
在这方面,要理清不同性质混凝土对于施工技术的不同要求,在进行高空免振捣钢管混凝土时,就要加强对于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易性和流速等各个方面的数据监测,以保证高性能混凝土的合理利用、高效利用。
(二)钢结构施工技术控制的应用。
在钢结构施工技术控制方面,是从最初的原钢板箱形柱焊接技术、高强螺栓与钢结构安装技术上发展而来的。
这三项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国内1990 年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公共建筑物的兴建,广泛地应用了预应力技术,有利地加快了钢结构预应力的技术完善。
也创造出了众多空间钢结构的不同类型。
得益于拉杆件的强度系数,钢结构具有结构坚固、施工设计轻快、建筑特色空间感强,时代感浓烈的特点。
如索网、网壳、索拱、斜拉体系、索膜、预应力网架等,都是在钢结构建筑的不断应用中创新出来的新型预应力分布设计,而且还开发出了整体下压式与整体顶升式等不同的钢结构设计方案,其施工工艺简便、施工性价比高、安全性强。
也成为了目前国内建筑施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建筑装饰施工对于技术控制的要求。
建筑装饰施工最初是与改革开放同时期开始发展的,经济腾飞的
大背景下,经过了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完善,目前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品制造技术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目前的建筑装饰施工已经全面实现了电动工具化,而且一些走在前列的企业已经进行了其装饰配件生产的流程化与大工厂化,在进行施工安装时,就已经可以进全套的装配。
不仅有力地缩短了建筑装饰施工工期,而且还保证了其施工质量,并且也是环境友好的示范工程。
特别是对于幕墙施工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
三、加强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 施工方案。
建筑企业施工设计方案没有建立在实地调研的资料上,对于项目的针对性不强,且千篇一律。
而且在方案审核方面,还存在着违规现象。
技术交底中,对于标准的执行度不到位,且验收方面缺少专业细致的数据支持。
在进行施工技术控制时,凭经验做事,没有贯彻好国家标准。
2. 施工人员。
建筑施工中,人员自身的思想认识不深刻,文明施工、标准施工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特别是在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方面,排水体系不健全、建筑材料没有按标准堆放、不重视施工场地的道路通畅与安全通道管理。
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目的,安全管理流于表面。
施工技术管理方面,对于建筑材料与施工设备管理不到位,甚至应单独存放管理的设备与材料直接堆放在施工人员的住宿处。
现场警示标志标牌设置不规范,危险源标示与施工技术标准没有体现在施工技
术控制中来。
3.其他。
由于建筑施工中对于脚手架搭设与混凝土桩基的灌浆配合认识不到位。
对于脚手架的架体与建筑结构的拉撑受力点没有进行规范设计,防护措施不到位,这不仅对于施工安全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同时也会影响到建筑本体的受力结构与最终施工质量。
建筑施工中对于电的依赖度极大,但在现场施工中,用电方面并没有相应的隔离开关、二级漏电保护等设备。
而施工中需要用的设备也是在这种用电支持下进行使用的,这样就不仅会影响到用电安全,也会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效果,建筑施工的最终质量。
(二)加强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措施。
1.贯彻与落实建筑施工技术制度。
对于建筑施工中的图纸设计要建立在实地考察与勘测上,施工时保证全面性。
对于图纸的审查要注重是否符合国家的技术要求与相关标准,而其标准图与参考图等是否存在可改进之处与错漏之处,是否体现了项目的特殊性。
详细对照设计图纸与合同工程的数量清单,在施工前期,就根据施工类型布置好相关的技术控制管理重点分布图,分出时间节点与技术考查重点,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进度跟进与技术质量监测同步检查。
联合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人员共同推进对施工图纸与技术交底等方面的审核与技术控制工作。
2. 事前控制方案的制订。
建筑企业在开始一项建筑项目的施工时,其项目负责人与技术负责人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前提,以企业管理制度为纲,以项目施工技术控制为目标,进行项目施工的事前控制方案制订。
这包括了对施工组织管理的设计,对施工方案与进度的设计等,再报企业的技术管理部门与主管领导联合监理单位进行审查与批准。
3.施工技术变更的确认。
施工图纸与制度审查通过后,由于施工中变量的存在,工程的变更情况也会出现。
特别是在客户或者业主提出新意见后,或者施工勘查发现其现场条件的变化已经不足以支撑原有设计方案时,就面临了施工技术的变更。
要意识到,施工技术的变更不仅直接影响到施工图纸的变化,而且还关系到施工量、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成本的变化。
那么在确认变更时,要以流程为标准,在原设计单位与委托方确认签字后,由监理工程师下达变更通知单,并由企业技术人员再次结合实际施工现场情况进行确认同意,存档后才可流入执行环节。
这方面要落实设计核定责任追究制,保证设计文件的严肃性与可操作性。
四、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控制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参与施工的全体人员对施工的最终质量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而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技术控制管理时,要意识到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系、完善的技术施工流程与细致的人员安全施工操作规范章程。
才能起到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减少技术薄弱点,有力地提高施工质量与技
术控制成效。
参考文献:
[1]朱秋良. 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安全技术[j]. 建筑设计管理,2010
[2]郭旭东.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建筑科学,2012
[3]张新业.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江西建材,2012
[4]倪雁捷,张军. 浅谈建设施工技术[j]. 建筑科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