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2)不同意。

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

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它们的共同目标。

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材料中的“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2)同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反抗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从此世界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反抗法西斯,在加上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之,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或:团结协作有利于应对人类共同危机)【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材料中的“摧毁法西斯”“联盟”可知,指的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2)结合材料,依据所学可知,面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

宣言签署后,诺曼底登陆战役、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苏联在欧战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都体现了“宣言”所倡导的团结合作精神。

因此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

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罗斯福演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中A、B两个时段美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A段失业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从A到B时段发生这一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面对失业问题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这样的任务,美国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A段变化情况:逐渐上升(由低到高);B段变化情况:逐渐下降(由高到低)。

(2)A段失业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大危机;从A到B时段发生这一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罗斯福新政。

(3)首要任务:给人民以工作机会;措施:以工代赈,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图A:美国的失业人数在1929到1933年逐渐上升;图B:美国的失业人数在1933—1937年逐渐减少。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A段失业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造成失业率上升。

第二小问,1933年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兴建公共工程,人们开始有了就业机会,失业率下降。

新政使得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度过了经济危机,使得就业人口增加。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

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可知,美国政府面对失业问题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面对这样的任务,美国主要采取了以工代赈,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中心措施是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具体措施:以工代赈,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4.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联系和比较)【答案】评分说明: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给分要点:自拟题目,比较的角度(学生能从历史图片、历史影响等任一角度进行比较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比较角度也可)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若小短文不足80字,可酌情扣分。

【解析】【详解】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指的是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消耗了德军大量的人员和财力、士气,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图二“苏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指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上最严重的失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因此题目可以拟定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学生可联系选取此角度进行论述答题。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能判断出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解题的关键,然后在结合所学知识,找准其中的联系和共同点。

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必须拟定好标题,在进行合理的论述,答案并不唯一,需运用好关键词,做到观点和史实之间联系紧密,语句通顺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新的经济模式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材料一表明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它“新”在哪里?“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何作用?材料二1933—1937年,罗斯福政府拨款120亿美元,用于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它的内容包含: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答案】(1)“新”:国家政权干预经济。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成功的范例。

(2)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就是罗斯福新政“新”的方面;通过“新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成功的范例。

(2)从材料“罗斯福政府拨款120亿美元,用于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和“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它的内容包含: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可知,“新政”体现了关注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6.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至今还令爱好和平的人们悲痛和愤恨。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探究问题。

(历史不容忘却)战争的硝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然而它所留下的记忆将永远存在。

某同学整理的关于这两次战争的学习笔记如下:笔记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提纲历史背景:德、奥、意同盟国和英、美、俄协约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的矛盾激化起止时间:1914—1918年导火线:笔记二①日本偷袭珍珠港②诺曼底登陆③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④斯大林格勒战役⑤德国投降(1)笔记一复习提纲中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请帮助李军同学补齐提纲内容。

(2)笔记二描述的是哪次战争中的主要事件?哪一事件是这次战争的转折点?(历史给人智慧)如果学好了历史,我们就拥有更多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3)当今世界格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破坏和不利于团结的因素,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你认为世界各国应遵循怎样的原则面对未来?【答案】(1)英、美、俄改成英、法、俄。

萨拉热窝事件。

(2)第二次世界大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3)和平共处;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受到威胁,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俄国首先倡导建立联盟,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20世纪初,英德矛盾激化,英国协调了与法俄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条约,英、法、俄三国协约建立。

因此,协约国中没有美国,所以英、美、俄协约国改成英、法、俄协约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