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周建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

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

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

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七次经济危机。

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

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

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

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

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才发生。

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

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

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

以美国为例,战前的.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

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都没有超过20%:1948年危机时下降10.1%,1957年危机时下降13.5%,1969年危机时下降6.8%,1974年危机时下降15.3%。

从失业率来看,战后也尚未达到战前三十年代大危机时的严重程度。

在1929一1933年危机期间各国失业率一般达到15一20%,美国、德国个别年份甚至高达20一30%。

战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都较低,如美国的失业率在5%上下。

在1973一19了5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失业率最高达8.9%。

1975年西德为4.1%,法国4.0%,意大利5.6%,英国3.9%。

1981年,美国的失业率为7.6%,日本为2.2%,西欧较严重,生要是英国达10.5%,意大利8.9%,法国7.8%,西德4.9%。

从广度来看,战前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常常同时发生货币信用危机,即在生产过剩危机的同时,往往出现银根奇紧、利率猛升、信用急剧缩减、股票价格暴跌、银行挤兑和大批银行倒闭的货币信用危机。

战后尚未出现这种明显的货币信用危机。

在1973一1975年危机期间,美国和西欧曾有过几家大银行倒闭,但未酿成一次大批银行倒闭的货币信用危机。

所以,战后经济危机一般说来较战前缓和,但是有日益深化的趋势,尤其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

从生产下降幅度看,有增大的趋势。

六十年代前,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少数国家达10%左右外,一般不超过5%;但是在1973一1975年的危机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普遍超过了10%,其中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为14%、22.4%和20%。

从失业人数看,例如美国六十年代前危机中全失业人数一般在500万左右,而1973一1975年的危机中全失业人数达854万人,从1979年4月开始的这次危机失业人数更高,1982年4月全失业人数已达1,030万人。

英国失业人数在1982年已超过三十年代大危机时的失业人数。

’-第三,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使危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继续上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战前危机爆发时,商品价格总要下跌,甚至大幅度下跌。

例如,1873年危机时,商品价格下跌20.2%,1882年危机时下跌20.4%,1907年危机时下跌0.8%,192。

年危机时下跌21%,1929年危机时竟下跌47%。

但是二次大战后危机期间,除四十年代的危机外,商品价格不仅不下跌,反而逐步上升。

如下表:1948一52年危机1957一58年危机1964一69年危机1973一75年危机一2.7一2.7一2.7一0.9一8.9+1.8十6。

6十6.5十2.8十8.]十15.3+32一5十11.1十43.9十19.1十24.6,曰‘叹胃了9“左一n口1几0自+一一+意大利一0.8+3一5十6.3,{煞肆黯势10一24一95.911.913一419.6国本德国国美日西英法可见,战后经济危机期间物价上涨是一个显著特点。

第四,战后经济危机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但也有抵销的因素,因此战后经济危机周期的特点不是“越来越短”,也不是“越来越长”,而是呈现一个缓慢而不显著的缩短的倾向。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到底发生了儿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界的说法不统一,有的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七次“经济衰退”,说成是七次经济危机,平均四、五年左右一次,因此经济周期缩短了。

有的认为应该把“中间性危机”、“局部危机”剔除,则战后只有三次周期性危机,这样就是十年以上发生一次,周期反而延长了。

我们认为,战后从资本主义世界来看,称得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连现在正在继续发展的这一次算在内应该是五次。

列表如下: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意大利1948一521957一581964一691973一751979一1957一581969一701973一751979一1957一5819651973一751980一19581966一671973一751980一1958一591964一651974一751980一1957一5819661973一751979一1957一581970一7]1974一751980一由上表可见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82年,共计37年,一共发生了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平均周期不到十年,与马克思说的十年左右相差无几。

因此,我们认为从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次数来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只是稍有缩短,而不是越来越短,也不是反而延长。

为什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只是稍有缩短,而不是“越来越短”呢?这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但是,也存在相反的因素抵销这个趋势。

促使经济危机周期缩短的因素有:(1)工厂建设的时间会因技术的改进而缩短;(2)由于科技革命和国家举办科研事业推进成果的应用,将加速机器设备的无形磨损,(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加速折旧制度,缩短固定资本更新的时间,(4)投资在原有工厂的设备现代化上,使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也会缩短更新时间。

但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还存在延长固定资本更新时间的因素:(l)技术进步使工厂建设时间缩短,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同时也出现许多大型建设项目,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石油化工、大型客机、核电站等,还有大型公共工程如港口、高速公路等,建设时间较长,起着延长周期的作用;(2)需要巨额资本的厂房和设备,它的投资额与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之间差距增大了,而且投资在直接生产部门和投资在公用事业和服务部门对市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前者会造成生产过剩危机,后者不会直接造成生产过剩危机;(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速折旧制度,主要是鼓励新兴工业的投资,或旧工业部门的现代化,并不是对所有工业部门一律采用,而且私人垄断企业在价值形态上加速折旧,并不一定在实物形态上加速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阶级国家对某些工业部门实行国有化或国家补贴制,还阻碍了这些工业部门的设备更新。

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折旧来说明经济周期的缩短,必须全面地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影响经济周期的两方面作用。

二、形成战后经济危机新特点的原因形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特点的原因很多,既有生产力的因素,又有生产关系的因素,还有上层建筑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形成战后经济危机新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战后从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等一系列新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使物质生产领域起了很大变化,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很大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使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老工业部门如钢铁、煤炭、纺织等部门比重相对缩小,新兴工业部门的比重和作用显著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老工业部门生产大量过剩陷入危机时,新兴工业的生产仍在继续增长,这样就减少了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使经济危机的深度比战前较轻。

第二,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和扩大,不仅新兴工业部门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扩大,而且许多老部门也大规模地采用新技术,更新机器设备。

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由于新的科学技术不断采用,实行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法,推动投资增加和生产扩大,导致了危机频繁爆发,促使周期缩短。

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当危机爆发时,实力强大的垄断组织大量更新和扩大固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缓和危机或较快地渡过危机。

第三,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使社会生产总量、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以及资本积累都大大增加,这就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提高又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同样的生产规模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就使战后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