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初步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 说的基本内涵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
文言基础知识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②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③养生丧死 生、死: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孟子的特点
•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孟子的 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维护自己的立场, 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长于譬喻”, 是说他在论辩过程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 道理用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简介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的言行,是孟 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从体制上说,《孟 子》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较 大发展。《孟子》的文学性较强,文章的 特点是富有气势,善于用譬喻来说理。
时代背景简介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 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各诸侯国的 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 削,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兵员缺乏、劳力 不足,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便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 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 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 不关心民生。
比喻、对比手法 禾苗: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遇暴政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百姓归附———大水流向低处
寓意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 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总结
通观4则,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寓言和比 喻。《孟子》的寓言,“故事”是“宾”,“寓 意”才是“主”。每一则选文的寓意可能不太一 样,但都体现了孟子“王道”的基本内涵,推行 仁政,以民为本,减轻赋税,重视生产。
使“民加多”的方法
• 保民 • 富民 • 教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
完成下列任务
1.落实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复述文章内容并说出其中的寓意
之
(1)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前一个“之”是助词; 后一个“之”动词,往,到……去。“所之”,“所”字 结构,相当于名词,所去的地方。 (2)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动词,往,到……去 (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代词,指代妻妾已知真相并相泣于中庭之事
其
(1)其良人出 第三人称代词,她们的 (2)其妻告其妾曰 代词,她的 (3)乞其余 代词,指祭祀之物 (4)此其为饜足之道也 语气副词,大概
而
(1)又顾而之他
表承接,可不译
(2)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表递进,并且
(3)而良人未之知也
表转折,然而
寓意
抨击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利达的人
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的喻意为何?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 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 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也曾游说各国诸侯,推行 仁政学说。但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 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 遂成《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故事的寓意何在?
跑五十步和跑一百步本质上是相同的,都 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 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百姓,在压榨人 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 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他根据梁惠王 好战的心理,讲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启迪对方 思考。通过设喻——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 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问题的原因找 到后,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寓言说理,让 梁惠王更好接受,比直接提出自己的“王道”主张要更 有说服力。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衣、食:名词作动词,穿、吃 ⑥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⑦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
无:通“毋”,不要 涂: 通“途”,道路 颁:通“斑”,斑白 直......耳: 固定句式,只是......罢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