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实录[课例]师:古诗中表达离情的有很多,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请以朗诵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师:找的很好,但大家觉得他们几位的诗歌朗诵得怎么样?生:好像不能够打动我们。
师:为什么?生:缺少一种情感。
师: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要的情感来读这些诗歌呢?生:不舍的,很沉重。
师:对,那我们就选取其中王维的那首诗歌来读一下,把那种沉重的,不舍的情绪读出来。
(师生齐读)师:你们的朗诵表演得太好了,让我也技痒了,我也为你们朗诵一首吧,献丑了。
(学生笑,鼓掌)师朗诵《再别康桥》(老师读毕,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诗歌的余韵中,很安静)师:谢谢你们的安静,这应该是读我朗读的另一种方式的嘉许吧!(学生笑,鼓掌)师:谢谢,能不能说说你们鼓掌的原因。
生:因为老师你把那种诗歌的美感呈现出来了。
师:这么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学生齐答:美)师:不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诗歌《再别康桥》的美。
师:从诗歌的标题中你能够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生:这是一首离别诗。
生:这是诗人和康桥的第二次离别,而且诗人对康桥充满留恋。
师:不错。
其实,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
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师:诗人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但面对奉献给我们如此美的诗歌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诗意的方式来介绍他呢?请用诗化或散文化的语言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
(课前已经布置了这个预习作业,学生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生:他,悄悄地走/不曾带去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本本令人悸动的作品/不可忘却/他曾经的疯狂/为了追求心中的美/不顾一切的/不顾一切的爱/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人生的光环/他潇洒/不懂拘泥/不懂俗气/仰望天空/一轮新月在心上升起又落下/想要问他/在天堂的那一边/好吗?/天堂的春天/是否会存在走过的痕迹/黄金的秋季/是否也会萧瑟/落叶飘过/一声叹息生:他喜欢宁静美丽的地方,所以他有一个秀美的笔名叫南湖;他想象鹤在雨雾中那般的悠闲自由,所以他又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名儿叫云中鹤。
他到底追求着什么?他追求的是动人的音乐,听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有一双灵巧的手,在他的手里,榆阴下的一潭成了天上的彩虹。
在水中熠熠生光。
所以他还有一颗充满了梦与激情的心。
那时包含了他所有理想的起点,所有梦起飞的工厂。
在这里孕育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集》,《志摩的日记》在这里他开始创作。
他创作了新诗。
并成了一个情与感的汇源——新月社。
他的一是在匆忙中度过的。
不对。
他应该是在那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迸发一点又一点思维的火花。
1931年,他成了云朵的知己,自然的儿子,他拥抱大地,与祖国的壮美河山,彻底相融。
这就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浪漫一生。
(学生鼓掌,齐惊叹)师:太浪漫了。
特别是最后那句“他成了云朵的知己,自然的儿子,他拥抱大地,与祖国的壮美河山,彻底相融。
”让我们觉得死亡都充满诗意。
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拥有传奇和诗意一生的人的作品吧。
(师生齐读诗歌)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这首诗歌很美,那么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生:诗人选取的意象都很美。
生:诗人表达的情感很美。
师:那就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诗节,抓意象,品美感,并在诗节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思考,还不时与同学讨论)师:来听听你们的品评生:我很喜欢诗歌的第二节。
在康河河畔,随风摇曳的柳树在夕阳照射下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婀娜多姿的新娘。
为什么诗人会把柳树比喻成新娘呢?在这里不得不谈到徐志摩的生平,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而对他而言最为重要的第二个女人就是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认识的,他们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因此,在徐志摩心里,康桥也是他的“单纯信仰”之一——“爱”的纪念地,康桥河边的美丽的柳树便是他梦寐以求的“新娘”。
师:能够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来探究诗歌的意象,很好。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一生就是一个追求单纯信仰的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单纯信仰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与美。
”你不光看到了诗歌意象的美,更看到了蕴含其中的爱。
师:能不能把“金柳”换成“白杨”呢?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柳枝轻盈,柔软,适合离别的愁绪。
生:因为柳丝缠绕,最能体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老师刻意加强“柳”的读音,学生恍然大悟。
)生:柳与“留”谐音,有请求留下来的意思。
师:对,在古代离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柳”这个意象,暗藏“留”之意。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生: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心头,情景交融,浸透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把第二节诵读一遍吧。
(学生朗读第二节)生:我想品评一下第三节。
在诗人眼中,康桥的“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一切的喜爱。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诗人想要永远留在康河,永远与康桥为伴,含蓄抒发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师:如果我将诗歌中的“招摇”改为“逍遥”,效果如何?生:“招摇”比“逍遥”更能体现水草在水中的自由和招展,这也说明诗人在康桥生活时是很自由,很愉快的。
师:徐志摩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得,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给予诗人如此多,就越发衬出诗人离开康桥的不舍之情。
师:我们一起诵读一下第三节,将使人对康桥的喜爱与不舍之情读出来。
{师生齐读诗歌第三节}师:“招摇”这两个字应该读的轻快一点,读出自由的感觉,“油油的”是个叠音词,有强调事物特征的意味,要读得稍重一点。
(老师示范朗读)生:我来说说第四节吧。
榆阴婆娑,而榆阴下的一潭清泉,却俨如天上的彩虹一般,碧蓝的天空,浮游的白云,披着夕阳的金柳,都倒映在清澈的泉水里,油油的水草,翠绿的青荇,在水中轻轻的摇摆,夕阳穿透榆阴,洒下一片金光,轻风拂过,水波粼粼,倒映在水中的景象都犹如被揉碎在浮藻之间,色彩斑斓,似乎沉淀着彩虹于其中一般,如此梦幻的美景使得诗人意乱情迷,物我两忘。
师:与其说你是在品评诗歌,不如说你是在给我们描绘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生:因为这首诗歌就是由一幅幅的图画组成的。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首诗歌具有一种什么美?生:图画美师:确切的说是绘画美。
作者立于清潭边,康桥的种种美景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如梦如幻,让诗人如痴如醉。
让我们也用这种梦幻般的感觉来读这一节。
(生齐读第四节,感觉渐入佳境)师:同学们朗读得很投入,情感也很到位。
在品评第五、六节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两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五、六节)师:能不能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他读得太平淡了,没有体现诗歌的情感的变化。
师:有什么样的变化?生: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
正如胡适说的:“徐志摩单纯信仰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与美。
爱和美在全文中已体现。
而这一节体现的是自由,“漫溯”,“放歌”都体现了诗人在康桥可以自由自在地追求梦想,可以无拘无束地放声高歌。
可第六节“但”字将诗人从快乐的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他要离开康桥,他再也不能放歌了,情感转为低沉失落。
师:不错,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诵读一遍呢?(生诵读第五、六节)师:“但”字后面要稍停顿久一点,体现感情的转折起落。
“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声调高一点,“沉默”要加强语气,体现诗人的不舍。
大家再齐读一次。
(学生齐读第五六节)师:第六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的“也”字说明什么?生:“也”字说明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很深,连夏天里最吵闹的虫儿也被诗人的情绪感染,也沉默了。
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句式相似,在诗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生:首尾呼应。
师:再读读看。
(学生齐读第一、七节)师:有何感觉。
生:有一种一唱三叹,余音缭绕的感觉。
师:有一种音乐美,是吗?(生齐答:是)师:第一节中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生:强调诗人动作的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诗人形象?生: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有悄无声息地离去。
师: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走?这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生: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中为什么用“悄悄的”替换第一节“轻轻的”?两者有何不同?生:“悄悄”在情感上比“轻轻”要显得稍沉重一些,强调内心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
师: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在朗读第一节应该舒缓轻柔,而最后一节应该是“执手想看泪眼”的沉重伤感。
生:不是的。
师:就情感而言,与之前我们所提到的那些离别的诗歌有何不同。
生:前面那些诗歌是很伤感的,沉重的,而这首诗歌虽然也是表达离别之情,但充溢的是一种淡淡的离愁,很清新飘逸。
生:徐志摩的离别比古人的离别要来得潇洒,“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体现了诗人离去的洒脱。
师:同学在对这首诗歌的意象的分析和情感的把握上都很到位,对诗歌的鉴赏就是要注重意象和情感的分析,因为(投影演示)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钢琴声中将诗歌再朗读一遍。
(放背景音乐,学生齐读诗歌)师:同学们告别初中生活,离开父母,来到学校求学,离别之愁多少都有经历,课后请同学们仿照李叔同的《送别》一诗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景物来写一首离别诗。
(投影演示)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今天一整节课我们都徜徉在诗歌的美妙世界里,感谢志摩的诗,感谢同学们的用心解读,希望同学们也象诗人一样,用诗意的心来看待生活,那么生活处处皆有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