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ppt展示:喜欢诗歌)就我而言,我很喜欢诗歌,尤其中国古典诗词。
她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里。
从这一点来看,我是幸运的。
无论生活如何细碎如何黯淡,我总能与她不期而遇。
九月的某一天,一只蝴蝶飞入了我家的阳台,大家看一下这只蝴蝶,(ppt展示:蝴蝶照片)我觉得她虽然没有色彩斑斓的双翅,但仔细瞧来,却也清秀至极。
于是一早的时光便也随之轻盈起来。
为此我写了一曲《秋日遇蝶》:(ppt展示:《秋日遇蝶》)无绪闲愁晨乍起。
初卷纱帘,一缕清光倚。
云淡天高接远道,寒凉似水思迤逦。
隔夜粗衣一晾洗,直上小台,忽见一蝶立。
如梦飞花自在舞,桃红柳绿春色里。
作于9月14日13时58分是诗情,让我在初秋的寒凉里竟然看到了桃红柳绿的春色。
还是九月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起读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美丽诗句时,一缕乡思飘进了我的心里。
那心里尽是江南的妩媚与清丽。
因为我的故乡在江南的一个小镇——梧桐镇,镇子边上有一个村子,家家的庭院里都种满了桃花,非常的美丽,这是我童年经常去的桃花村。
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ppt展示:烟雨桃花图)也渐渐浮现出一句:“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
”(ppt展示: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
)然而这一句竟成了《少年游》最初的意象:(ppt展示:《少年游》)满城烟雨梧桐枝,凤凰来栖五彩霞。
坐镇江南仪万千,不施粉黛自风华。
石街尽处青水湾,蜿蜒十里乌篷斜。
桃花点点染春色,清溪迢迢过田家。
习习东风拂岸柳,采采野荠映红颊。
最是人间玲珑处,豆蔻梢头一美丫。
作于9月13日12时16分还是诗情,让我在将近四十的成熟里还能思念起豆蔻梢头的纯真。
我始终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某一个瞬间,都会散发出诗人般的气质,关键是,当这一瞬间悄悄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察觉?你需要敏锐地去捕捉。
(ppt展示:《诗和我们》)诗的形式是浪漫的,多情的,她的内里却是现实的,理智的。
而人,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有深度的,而不是冷漠的,盲目的。
所以,让你们,在诗一样的年龄,重新爱上诗,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昨天我们走过《诗经》,今天我们走向中国新诗,走向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下面先请朱宾祺同学为我们朗诵。
(ppt展示:中国新诗图片;《再别康桥》课题、作者、创作时间)(学生朗诵结束,同学们掌声起。
)师:朱宾祺,你能不能跟我们交流一下朗诵的心得。
生:我觉得朗诵主要是根据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来读,比如说:第一节可以读得慢一些,有轻微的弹跳性,仿佛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忍离别的情感;而后几节感情是逐步加深的,通过对自己在康桥的一个回忆,通过金柳、艳影、康河的柔波等情景,愈发地抒发了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而到了“但我不能放歌”这一节,则是由回忆转入现实,自己已经离开康桥,过去的已经过去,所以情感是一下子低落下来的,可以读得轻一点,表现出伤感之情;最后一节是和第一节相呼应的,也是可以有轻微的弹跳性,读得慢一点,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师:好,从朱宾祺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好的朗诵是比较准确地抓住了诗人的情绪波动。
我们来看一下,从刚开始的“轻轻”到之后诗人是沉醉在康河的一景一物中,那种陶醉要读出来;然后是“寻梦”,自由自在地寻梦,漫溯,放歌,一种自由、飞翔的感觉;然后是梦碎了之后的黯然神伤,一种失落;到最后是“悄悄地离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面我们一起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师生朗诵)师:大家读得很好。
(ppt逐一展示以下内容的要点)在这首诗歌里,从“西天的云彩——金柳——青荇——榆荫下的一潭——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今晚的康桥——不带走一片云彩”,刚才朱宾祺同学也说到,首尾呼应、回环往复、韵味悠长。
诗人运用“意象叠印”的方法,将康桥的一景一物与内心幽微的情绪契合。
所以我们说: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在我国诗歌史上那些最具个性风格的诗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中心意象,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意象群落。
如陶渊明的“园田、松菊、南山、归鸟”,如郭沫若的“凤凰、天狗”,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当然还有戴望舒的“雨巷”和我们徐志摩的“康桥”。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要提到一个人,一部著作。
那就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
这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他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们习惯于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可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我们很熟悉:“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一论断在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里,也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下面我们深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赏析一下:诗中出现的迷人景象以及景象背后蕴藏着的诗人的情感波动。
你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作适当指导。
)师:我们是从景象入手去探寻诗人的情感,所以你先要想像,想像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生1:我想讲一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因为之前的种种原因以及到英国剑桥的游学,造就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自觉要求,“甘心做一条水草”是因为诗人想在水底自由地招摇着、自由地律动着,不想受到过多的束缚。
师:哦,你觉得他想做一条水草,心甘情愿,是想在康河的柔波里自由地飞翔,不想受到任何束缚。
其他同学怎么认为呢?(学生沉默片刻)师:我们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那软泥上的青荇”预备起。
(学生朗诵)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生2:我觉得“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因为这篇诗作是徐志摩再一次来到康桥,应该是表达了对康桥的思念与喜爱,因为人说要做一条水草,还是需要比较大的勇气的。
(学生笑)师:哦,不是真的要做一条水草,心甘情愿,已经非常直白地表达。
那我们看一下这一小节中的景象。
“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青荇,知道青荇吗?(学生低声议论)青荇,你们认为青荇就是水草,绿色的水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个词?有吗?(学生有所反应:好像在《诗经》的哪一首中读到过)哪一首?刚学过《诗经》,(有学生提到《关雎》)(师生一起背诵)《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里的“青荇”就是“荇菜”,我们在《诗经》的美丽诗句中遇到过“青荇”,但是我们见过吗?很多同学觉得青荇就是水草,那我们见一下吧,这就是青荇。
(ppt展示:青荇图片)它是有黄色的小花的,你们觉得“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用“招摇”一词来形容青荇合适吗?感受一下。
再来一个特写,(ppt展示:青荇特写图片)你们觉得“招摇”一词写出了青荇的什么状态?生3:我觉得“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应该是这样的,上面的小花是随风飘动的,体现出它的一种妩媚,有一些柔软的感觉。
师:柔软的,妩媚的,随风飘动的这样的一种风情,于是我们的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什么样的情感啊?生3:我个人认为,再别康桥,诗人又要离开康桥了,表现出对康桥的不舍,他愿意留在康桥,“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师:我们在这里感觉到,诗人好像心甘情愿,心甘情愿,愿意跟青荇日日相望,遥遥相望,这里有一种非常的爱的味道。
那么为什么诗人在康桥会有这样的情结呢?诗人在康桥遇到了一个梦,这个梦非常的美丽。
这个梦里可能有美好的爱情、有诗、有康桥那么自然的景色。
那其他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赏析一下好吗?从景象入手去感受一下诗人内在的情感。
生4:我想说一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古人一般以赠柳作为一种离别时的形式,“金柳”点明了时间,是夕阳西下时,黄昏下阳光照耀在柳树上,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然后结合他写作时的情感,再别康桥,离别时柳树好像在风中摇摆,向他招手,仿佛夕阳中的新娘在风中飘动着的一种美丽的景象。
师:你很有想像力啊!生4: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因为他用了“新娘”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他对康桥美好的景色有一种“发现的眼睛”。
师:“发现的眼睛”,你这个词很有诗意,你说用“新娘”这个词能够说明诗人对康桥是十分喜爱的,为什么?生4:如果是我的话,不会用“新娘”这样过于“拟人化”的词,我会说“河畔的金柳在夕阳中随风飘荡”,这样的话,喜爱之情就没有用“新娘”来得那么深了,所以说,“新娘”这个词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一种热爱,非常强烈的一种热爱。
师:其他同学对刚才这一问题还有补充吗?尤其我们的男同学,对新娘有什么样的憧憬?有吗?(学生笑)生5:我觉得“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就是刚才易博文说到的那种景色,也是诗人心中对眷恋着的情人的爱,因为他在这里遇见了他一生中深爱过的一个女人。
(学生笑)师:大家都想说这一点。
我觉得“新娘”这个比喻非常的大胆、非常的新奇。
新娘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生6:我觉得新娘应该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诗人愿意把“金柳”比作“新娘”,也突出了康桥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师:哦,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那种娇羞、柔美。
其他同学怎么看呢?生7:我觉得新娘就是像《桃夭》里那种待嫁少女,像桃花一样很艳丽,这样也是表现出康桥在夕阳西下时那种波光潋滟的美。
师:“波光潋滟的美”,你这个词用的太好了!非常的璀璨,盛装的新娘,这里面色彩非常的艳丽。
所以,这里有一个动词就是透露了诗人内心隐藏着的这一份深深的爱恋。
哪个词?生7:荡漾。
师:好,荡漾。
我们同学有没有过荡漾的时刻?(学生笑)心神荡漾。
好,我们再赏析一下其他小节。
生8:我想说一说“西天的云彩”。
通常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所以他就选择了在夕阳这样一个时刻,把整首诗的情调定在“夕阳”这一背景下,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意象中,夕阳通常寓示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情感,而“西天的云彩”就是夕阳,为整首诗定下了有些忧伤又有些缠绵的情调。
师:好,夏佳妮同学提到了首尾都出现过的“夕阳”,其他同学想就此说一说吗?夕阳,你们看过夕阳吗?看过,那就说说看啊!生9:有一首歌的歌词中写道:“好风景多的是,夕阳只是平常事,但是每天眼见的都是永远不相似。
”诗人反复写到夕阳,也是数次来到康桥,见到夕阳时不同的情感,是善于发现康桥不同的美。
师:我们在讲《边城》的时候,十三章节,翠翠的那个少女的心事也是在夕阳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展开的,那桃红色的薄云,那薄薄的凄凉。
夕阳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呢?非常的绚丽,但又是一天即将逝去的时候,所以在夕阳下,总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我们在读到首尾两节时,总感觉到诗人是如此的清清静静,为什么呀?(学生沉默)生10:我觉得徐志摩把康桥当作十分珍重的一位故人,也就是像新娘一样,我认为徐志摩在写这首《再别康桥》时,心中是充满了不舍,也是把康桥放在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徐志摩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为了让康桥仍然保留着在他心中的晚霞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