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教育讲义课题:简化解析几何运算方法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简化运算的意识,注意探索简捷运算的技巧,并适时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 教学重点:简化运算方法归纳 教学难点:有关的规律总结与运用 教学过程: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征是几何问题代数化,就是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易于计算的代数问题,这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计算的繁琐,同时对运算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其实,只要有简化运算的意识,注意探索简捷运算的技巧,并适时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许多较为繁琐的计算过程是可以简化甚至避免的。
1.回归定义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
许多美妙而有趣的性质和结论都是在其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分析求解时若考虑回归定义,可以使许多问题化繁为简。
例1 过椭圆左焦点倾斜角为60的直线交椭圆于点B A ,且FB FA 2=,则此椭圆离心率为._____解析 本题的常规解法是:联立⎪⎩⎪⎨⎧+==+)(3,12222c x y b y a x 再结合条件FB FA 2=求解,运算量大,作为填空题,不划算!如图1,考虑使用椭圆的定义和有关平面几何性质来求解:)2(31)(31B B A A B B A A B B FM '+'='-'+'=(31e AF +=另一方面,在F C B Rt '∆中C F BF C BF '=⇒='∠260, 故.2BFe BF M C C F FM +='+'=于是 =+)2(31e BF e AF 2BF e BF FM +=, 又FB FA 2=,所以可得.32=e练习:设12F F ,是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左,右两个焦点,若双曲线右支上存在一点P ,使()220.OP OF F P +⋅=(O 为坐标原点),且123PF PF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21A C D【分析】根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OP OF OQ +2OQ F P ∴⊥2OQ F P 且必过的中点.可知12PF F ∆为直角三角形.这就为用定义法求离心率创造了条件.【解析】不妨设双曲线的半焦距c=1,.令)21=,3,21PF r PF r a r =∴=则,1290,F PF ∠=︒但是x yP OF 1F 2QM)222221212,4 1.PF PF F F r r∴+=+==即,得于是1ca ea====,选D2.活用几何性质解决解析几何的运算问题,往往需要求解涉及含多个参数的两个以上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运算较为复杂,运算能力稍差的同学难以准确迅速求解,甚至半途而废;若能联想题目所涉及图形的几何性质,并利用有关几何性质来解决问题,常常可以峰回路转,收简捷巧妙解题之效果.例2 已知点P到两定点)0,1(),0,1(NM-的距离比为2,点N到直线PM的距离为1,求直线PN的方程。
解析本题若按常规做法为:设),(baP,则PM的方程为)1(1++=xaby,即0)1(=++-byabx,于是.31)1(2122baabbNH±=+⇒++==①又8)3()1()1(2222222=+-⇒+-++==bababaPNPM②将①代入②可得2a=±1).b=±于是.11±=-=abkPN因此直线PN的方程为).1(-±=xy若能进一步观察题设条件:如图3,在MNHRt∆中斜边2=MN,直角边1=NH 可得30=∠HMN,在PMN∆中由正弦定理得PMNPNPNMPM∠=∠sinsin.135452230sinsin或=∠⇒==∠⇒PNMPNPMPNM于是.1tan±=∠=PNMkPN因此直线PN的方程为).1(-±=xy评注:本题为02年全国高考文科第21题,分值为14分,重点考查学生通过联立①②消参解方程组的运算能力,对文科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上述通法与巧法对比,读者容易看出:运用平面图形的有关几何性质来分析解决一些解析几何的问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复杂的解几运算,以达简捷解题之目的。
练习:过圆C:22200(,)x y R M x y+=内一定点作一动直线交圆C于两点P、R,过坐标原点O作直线ON ⊥PM于点N,过点P的切线交直线ON于点Q,则OM OQ⋅= 。
【分析】与圆有关的问题可以优先利用平面几何知识.题设条件中既有垂线又有切线,容易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求两向量的数量积容易想到直角三角形中成比例的线段.【解析】如图4,连OP,则OP⊥PQ.但是OQ ⊥PR于N,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射影性质有:22OQ ON OP R⋅==∴2cosOM OQ OQ OM OQ ON Rα⋅=⋅⋅=⋅=即2OM OQ R⋅=.3图图3xyORQNα3.数形结合对于某些几何特征比较明显的问题,常可从分析图形本身所固有的几何特征入手,或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考察图形中某些量的变化规律,往往可简捷获解。
例3、 B ,A 是已知椭圆()012222>>=+b a by a x 上的两点,线段AB 垂直平分线与x 轴交于点()00,x P ,求证:ab a x a b a 22022-<<--简析 着眼于寻求“线段AB()2220r y x x =+-()PA r =(如图10)①,它与椭圆12222=+b y a x ②有四个不同交点(或3个, 当B A 、之一为长轴端点时),由①②消去y 得()xx a x b a022222--22b a +-020222=+x a r a ③,方程③有两个不同实根,则2202212ba x a x x -=+,即2212220x x a b a x +⋅-=。
a x x a <+<-221,又0>>b a ,∴a b a x a b a 22022-<<--.练习: 设点)29,0(P ,动点B A ,在椭圆191822=+y x 上且满足PB PA λ=,试求λ的取值范围。
解析 本题简捷的解法是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进行考察:如图11所示,三点B A P ,,共线,当)3,0(),3,0(-B A 时51=λ为最小;将直线PA 绕点P 逆时针旋转至相切(B A ,重合)有1=λ;回转至)3,0(),3,0(B A -有5=λ为最大,故有5,51[∈λ4.巧设参数例题4:过抛物线x y =2上一点A (4,2)作倾斜角互补的两条直线AB ,AC 交抛物线于B ,C 两点,求证:直线BC 的斜率是定值. 证明:(参数法)∵两点B, C 均在抛物线y²=x 上。
∴可设其坐标为:B(b²,b) C(c²,c)∴可得两条直线的斜率为Kab=1/(b+2). Kac=1/(c+2) 由题设可知:直线AB 与直线AC 的斜率是互为相反数 ∴[1/(b+2)]+[1/(c+2)]=0通分,整理可得:[(b+c)+4]/[(b+2)(c+2)]=0 ∴必有(b+c)=-4又直线BC 的斜率Kbc=1/(b+c)=-1/4 ∴直线BC 的斜率为定值-1/4 例5、已知),(y x P 是椭圆12514422=+y x 上的点,试求y x +的取值范围?解:设椭圆的参数方程[))20(sin 5cos 12πθθθθ,,y x ∈⎩⎨⎧==且是参数 )sin 135cos 1312(13sin 5cos 12θθθθ+=+=+∴y x )(其中135cos ,1312sin )sin cos cos (sin 13==+=ααθαθα)sin(13θα+=1)sin(1≤+≤-θα y x +∴的取值范围为)13,13(-5.利用设而不求,整体代换例6:B ,A 是已知椭圆()012222>>=+b a by a x 上的两点,线段AB 垂直平分线与x 轴交于点()00,x P ,求证:ab a x a b a 22022-<<--解设),(11y x A ,),(22y x B ,AB 的中点为),(y x M '',则1221221=+b ya x ,1222222=+by a x ,二式相减得 ⇒=-+-02222122221b y y a x x =l k 2121y y x x ---)()(212212x x b y y a ++-=x b y a ''-=22, 则直线L 的方程为='-y y ).(22x x x b y a '-''-令0=y 得.2220x a b a x '-=又a x a <'<-,所以a b a x a b a 22022-<<--。
例7、椭圆141622=+y x 上有两点P 、Q ,O 是原点,若OP 、OQ 斜率之积为41-。
(1)求证:|OP|2+|OQ|2为定值。
(2)求PQ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1)设P 、Q 的两点坐标分别为()11,y x P 、Q ()22,y x ,P 、Q 分别在椭圆上,且41-=⋅OQ OP K K ,⎪⎪⎪⎪⎩⎪⎪⎪⎪⎨⎧-=⋅=+=+∴.41,1416,1416221122222121x y x y y x y x ()()()⎪⎪⎩⎪⎪⎨⎧------=------=------=⇒3.42,1641,164212122222121x x y y x y x y ()()21⨯得()()4,1616162221222122221-----++-=x x x x y y(3)代入(4)得162221=+x x ,(1)+(2)得()441822212221=+-=+x x y y 22OQ OP +∴2022222121=+++=y x y x 。
(2)设P 、Q 的中点M 的坐标为M ()y x ,,则有x x x 221=+,y y y 221=+, (1)+(2)+(3)2⨯得()221222124y y y y ++()212221232x x x x ++-=,()()221221324x x y y +-=+∴。
3216422=+∴y x 即:12822=+y x ,P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为12822=+y x 练习1:已知直线l 交椭圆4x 2+5y 2=80于M 、N 两点,椭圆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B 点,若△BMN 的重心恰好落在椭圆的右焦点上,则直线l 的方程是 ( )A.6x -5y -28=0B.6x +5y -28=0C.5x +6y -28=0D.5x -6y -28=0【分析】如图,椭圆的右焦点既是△BMN 的重心,容易求出边MN 的中点 坐标,那么求直线l 的方程,关键在求该直线的斜率.若用常规方法,须设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代入椭圆方程,而后利用韦达定 理及线段的中点公式求之.显然这个计算量是不菲的.更好的方法是:【解析】由2222458012016x y x y +=⇒+=.∴椭圆上顶点 B (0,4),右焦点F (2,0).为△BMN 的重心,故线段MN 的中点为C (3,-2).设直线l 的斜率为k.,点()()1122,,,M x y N x y 在椭圆上,∴2211222245804580x y x y ⎧+=⇒⎨+=⎩ ()()()()121212121212121244664505545y y x x x x x x y y y y k x x y y -+-++-+=⇒==-⋅=-⋅=-+-所求直线方程为()623652805y x x y +=-⇒--=,选A. 练习2、 已知直线y ax --=10与双曲线3122x y -=相交于A 、B 两点,问a 取何值时,以AB 为直径的圆经过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