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期论文论文题目: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其弊端学期:2010-2011学生姓名:李云海年级:2010级院系单位:法学院指导老师:张长利课程名称:宏观调控法任课教师:张长利完成时间:2011年1月10日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其弊端【文章摘要】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
笔者认为,该观点将消除金融危机的希望寄托于所谓《宏观调控法》,是一种法律全能主义的典型体现。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金融危机;全能主义一、问题的缘起和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1、问题缘起。
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新自由主义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金融自由化。
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
”12、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
针对我国宏观调控法立法现状,该学者提出制定《宏观调控法》,并设计了该法的体系结构:“《宏观调控法》可以分为总则、宏观调控体制、宏观调控决策和实施程序、宏观调控基本制度、法律责任和附则等若干章。
”其中宏观调控的目的规定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领域的基本制度则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制度、财税调控基本制度、金融调控基本制度、产业政策基本制度、区域经济协调基本制度、价格调控基本制度、对外贸易基本制度等。
如此多的“基本制度”又区别于宏观调控机关的体制配置和程序规定,从而成为干预经济活动的“实质内容”。
23、对“全能主义”的批评。
笔者认为,该观点将消除金融危机的希望寄托于所谓《宏观调控法》,是一种法律全能主义的典型体现。
该等观点没有理论基础支持,在很多方面缺乏说服力。
首先,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是否可以短期消除就是有待商榷的问题,经济二次探底的观点再次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实体经济危机源于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偏离,其更深层次的矛盾则在于购买力与资源配置规模的不符。
在一个遵循自由主义的市场,抑或有很强计划指导的市场,上述矛盾与偏离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因计划、市场的协同作用而消匿。
如此断言的根据,并不在于怀疑计划的正确性;尽管其确实时常偏离规律,也不因市场本身的缺陷;尽管市场确实并不完美,关于其缺陷的论述汗牛充栋,而是在于市场本身必须是波动的,只有市场波动才会使市场主体有盈有亏,盈亏自负。
只有波动的市场引发的蕴含的盈利可能性,才能吸引投资者、经营者,使市场完备的建立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一味强调平缓市场波动、维系静态稳定的观点,只会使其如一潭死水,不能有效的进行投融资活动,打击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供给动力,削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事与愿违,导致经济体系的全面崩坍。
其次,该说将各项宏观调控“基本制度”作为宏观调控法的主题内容,缺乏合理性。
宏观调控法的本质,在于赋予政府一定权力,允许其介入自由之经济生活,规制平等的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
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法首先是宪法意义上的授权法,根据宪法原理,应当优先考虑对该种授权的约束,也即确定授权的范围。
宏观调控法确定的权力责任归责,不能只停留于纸面,应当确立明确的机关、机构行使执法权、配套制度的制定权,以使法律获得切实的运行。
而执法权在各机关、机构间的分配,即为体制架构问题,被“全能说”观点排除在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之外。
再有,相关机关调控市场,若有不当行为,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利、扰乱经济运行、违背市场规律,则其应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其行为也应受到先行的程序规范,以保证调控政策制定之时受到市场主体监督、不以市场参与2 孙黎英、易育:浅论宏观调控法的立法不足及完善——兼论宏观调控基本法的制定,《时代经贸》,2007者的利益为政府责任的“最终保险”。
这里说的程序性规范、责任规范也被“全能论”排除在“基本理论”的框架外。
这使得“全能理论”之主体内容落在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而非调控体系的权力责任上,却又冠名为“宏观调控法”,岂非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再次,“全能论”的主题内容,在于规定调控者对经济生活的具体干预安排上。
这表面上凸显了法律调控的严厉性与明确性,实质则使该“法律建议稿”面临不能实行的未来。
众所周知,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市场主体良莠不齐,并非每一个经营者都追随法律指引之目标从事交易,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像法律制定者设想的保有万全之理性,优先判断其在法律上的利益预期,再从事经济行为。
一言以蔽之,法律不可能知道市场主体的经济理想。
同样,纵观历史,参考各国的实践,法律也跟不上经济形势变动的步伐。
从来只有经济形势变动,法律后发衡平,岂有经济不动,法律先知先觉之理?所以各国立法,之规定法律对市场调控的核心倾向,不易变动的标准,而对于具体的调控事宜,则委以政策随机而动,或者交给市场自行消化。
“全能论”以调控细节为主要内容,逻辑混乱,效果必不彰;以经济干预的理想化为范本,规律必不循。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宏观调控法“全能论”不宜采用。
应该结合宏观调控行为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历史,构建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着重提炼其主体内容。
二、历史视角:宏观调控法体系探讨1、历史商谈。
宏观调控法的产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时代、凯恩斯主义时代和现代市场经济时代。
“在自有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即主张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依靠市场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强调经济活动是个人或各个企业的事情,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这一时期,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即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大危机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打破了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并达到理想均衡状态的神话。
”3虽然如此,在这一时期,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非彻底没有,而是严格局限于“夜晚”的状态。
如政府对设立金融机构、货币发行公司的特许控制,以及不甚发达的税收法律对经济的间接干预,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法律形态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一旦资本积累、扩张,市场主体熟悉行业规律,开始大规模的投机活动,则守夜人式的宏观调控法就难以保证经济稳健运行,容易放纵市场泡沫过于频繁的产生、破灭。
因此,宏观调控法的自我进化,也带来了第二个阶段,即政府主导的调控时代。
“宏观调控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并在一段时间内也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西方发展宏观调控法,目的是把经济活动区分为两个层次:微观经济中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注重经济个体自主、独立地进行经济活动,政府不给予直接干预;宏观经济作为一种全局性的高层次的经济,它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
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从宏观经济出发,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进行调节和控制。
”4而这个时期的调控立法范围极其广泛,力度颇大。
在财政方面,有1933年3月的《紧急银行法令》、5月的《农场救济与通货膨胀法令》、6月的《废除黄金联合议决案》,1934年1月的《黄金准备法令》和6月的《白银购买法令》。
在金融立法方面,有1933年的《证券售买法令》,1934年6月的《证券交易法令》,1936年的《商品交易法令》。
在产业振兴方面,有《全国工业振兴法》、《铁路紧急法》等。
5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黄金时代,也是宏观调控法的黄金时代。
但到了1970年代,“美国发生了停滞和膨胀两症并发的滞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率下降、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相继出现。
”凯恩斯模式——全面宏观调控模式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因而遭到了废弃。
宏观调控法进入了第3个时期,即现代市场经济时期。
6在第3个时期,“西方经济学界认识到忽视其他目标而想实现单一的宏观目标并不现实。
这样,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了以多目标代替单一目标的讨论,以及如何协调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问题。
当今世界,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都注重在市场配置自源的基础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虽然各国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同、方式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4同3。
5赵静波:浅论美国宏观调控法给我国的启示,《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第36页。
目标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流目的。
”7在这个阶段,法律不再采用一以盖之的宏观调控思路,而是细分市场经济的不同方面、不同环节,在有的环节采用市场自我调节的思路,有的方面采用行政指引、有的则以行政命令、审批制度进行较大程度的干预。
而法律所特有的精细思维、类型化规制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
经济学与法学的规律性调整,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融合。
2、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基石,在于三个概念:自由、体制和目标。
在一部理性的宏观调控法中,应根据法律调整对象的固有属性,依次分配三者的内容和比重,协调各自内容的关系。
首先保证市场自由,不宜由宏观调控法进行过于深入的干涉。
如对于民间的借款行为,以合同法调整足以,对于利率上线,也宜有较宽松之规定,如我国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即较为合理。
再如就业人员,不宜进行依据地域、户口的限制,以方便企业雇佣符合其经济利益的员工,实现企业盈利,进而解决员工生计问题。
保证市场自由,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符合宏观调控法的立法价值。
其次,明确划分宏观调控执法部门的权力,明确各自职责,为法律的实行创造基础和良好的法治环境。
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具体指标、目的可能随之变迁,但行权部门的划分不易改变,这要求以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规范,保证政府行为始终在法律赋予其的框架内行使,不会侵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
最后,灵活规定宏观调控法的各项指标、具体目的。
为了始终保证调控与市场需要的协调,这部分不可规定于法典之中,而宜以规章或授权给政策的方式贯彻。
虽然如此使得宏观调控体系比较灵活,或有难以把握或政府遵守诚信义务方面的困难,但有了前两点,即限制调控权力、明确调控主体的基础,当可保证调控活动置于合理合法的框架下,也不会导致对市场的放任自由。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期论文评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