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张承志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理解《汉家寨》作者对生命、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散文阅读、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2、过程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学会从散文的语言、意境把握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直面人生苦难,能坦然面对生命的冷峻和沉重。

[教学重点、难点]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2、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3、疏通生字词。

(投影)褶(zhě)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à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4、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课文层次:(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

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5、写作特点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几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一、回顾复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所谓“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即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

“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自由、多样,且富于变化。

“选材的散”指题材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题材。

郁达夫说:“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鱼虫,无可不谈。

”《达夫自选集序》。

“行文方式的散”指散文笔法随意,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亦可交叉进行。

“神不散”也说“神聚”:散文不能信马由缰,要在形散基础上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

这根勒马的缰绳就是散文的“神”。

那么,在张承志笔下,《汉家寨》如何体现散文的形散与神聚呢?二、《汉家寨》(一)、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首先,从题目来看,既然题目是“汉家寨”,就可以做倾向性的推断——文章的描写对象就是汉家寨,不妨提问——汉家寨在哪儿?什么样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通过阅读,理清层次,找出描写汉家寨“形”的内容。

体会这样写的意境,为揣摩文章的“神”做准备。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二)、咀嚼赏鉴:1、走近汉家寨时,对其“形”的感知所见:铁色戈壁岩石红石焦土酷热干旱不毛之地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意境:宁寂、恐怖、苍凉、茫然2、走进汉家寨时,“形”的把握(1)、所见:景物:几间破泥屋(人烟稀少,贫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少有人来)汉服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从没离开过故土);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茫然,好奇),穿一件破红花棉袄(贫穷)所感所思:(1)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意境: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2)、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

(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3、离开汉家寨时,“形”的把握所见:景物:黄褐的破泥屋、天山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红花棉袄所感: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意境:遗憾、不舍、回忆、坚守(三)、散文之神形——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神——“坚守”精神理解“形”的串联对“神”的作用:《汉家寨》既写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又写现实生活和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的特点,同时形散又紧紧围绕“神聚”(坚守)来安排。

所以,理清层次,无论多少“形”,抓住其特征及其间的联系,揣摩“神”,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形”是为“神”服务的。

(四)细节探究:1、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2、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坚守”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

)3、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4、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

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5、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是它“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阅尽人间沧桑)二是神秘: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是一个谜。

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

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

(五)总结: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

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

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