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文学翻译论文

非文学翻译论文

非文学翻译论文
摘要: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要使译作或文本能在译语语境中发挥某种功能,能在使用它的人身上发挥应有的功效。

连贯原则是指译本在目的语读者看来必须是连贯的、可读的、可以接受的。

关键词:目的论非文学翻译翻译策略
翻译分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奈达说,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而纽马克推测,诗歌的翻译仅占全部翻译的0.5%,根据Scarpa,文学翻译仅占世界翻译总量的1%。

[1]由此可见,非文学翻译在翻译领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然而,从翻译发展史的记载来看,对“非文学翻译”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

一些著名的翻译词典并未收录“非文学翻译”一词。

这使得非文学翻译的地位与其在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率极不相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非文学翻译的需求逐渐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做好非文学翻译,保证翻译质量成为翻译从业人员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非文学翻译的特点,从功能学派“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探讨非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1 非文学翻译及其特点
非文学翻译也可称作文件翻译、实用型翻译或应用型翻译。

[2]
除了文学翻译之外的翻译都算作非文学翻译。

因此,非文学翻译包含
范围非常广泛,如科技、市政、经济、法律、新闻、旅游、医药、广告、信函等。

这些文本都从各自的交际环境中产生,又为各自的领域服务。

尽管它们在文本类型和文体规范上各不相同,但在非文学翻译领域却有着共同特点。

1.1 专业性
专业性强是非文学翻译的一大本质特征,它体现在非文学翻译的各个领域。

霍恩比将经济、法律、医疗、科技文本纳入特殊语言翻译(special language translation),但事实上被归入普通语言翻译(general language translation)的新闻翻译、旅游翻译甚至是广告翻译中同样也有相当专业的词语出现。

例如,中国有很多出名的旅游景区,只凭自己的想象很难将各个景区的名称翻译准确,译者需要参考旅游业的专有名词,这就是旅游翻译的专业性。

从语言特点来看,非文学文本对翻译人员有较高的词汇要求,每一领域涉及的都是特殊用途词汇。

与词汇相比,文本的语言特点往往被弱化掉。

因此,对于不了解文本方向的译者来说,过多的专业术语成为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1.2 客观性
客观性是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最显著的区别。

李长栓教授总结说:“非文学作品采取了‘对世界科学的掌握方式’,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艺术的掌握方式’。

”文学文本来自于作者的灵感,语言优美华丽,寓意深刻,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而非文学文本以科学为依据,
反映真实存在的事实,语言朴实,说明性较强,注重实用功能评价,具有相对明显的客观性。

1.3 匿名性
纽马克说“匿名文本”(anonymous text)是指“作者名字与地位不重要的文本”。

[3]文学翻译之所以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年很多出版社都在不断出版各种语言文字版本的世界名著。

同一本著作由于译者不同会有不同版本。

随着不同版本的译著受到广泛的研究和讨论,译者的地位会不断提高。

因此,文学翻译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翻译家。

而非文学翻译,由于其应用性极强,大多数文本不需要作者署名。

即使署名,译者本身的翻译特点也会被文本的专业性及规范性掩盖。

因为读者只期待从文本中获得实用信息而不是心灵的共鸣。

1.4 目的性
非文学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经济、科技、新闻文本以传递信息为目的,法律、医疗、学术文本以教育为目的,旅游、广告文本以宣传为目的。

文本的目的性并不是始终如一保持不变的。

出于环境的转换或委托人的特殊要求,文本的目的有时也随之改变。

以宣传为目的的旅游文本,被放入教科书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当然,目的性不同的同一种文本在翻译时的规范和要求也会不同。

1.5 时效性
非文学翻译一般会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它的“保鲜期”较短。

它不像文学翻译,一次译作可“流芳百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非文学翻译文本也会不断更换。

例如,在政治文本的翻译中,目前用“before/after 1949”替代之前的“before/after liberation”表示“解放前/后”;[4]用“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替代“a well-off society”表示“小康社会”。

[5]对旅游翻译和新闻翻译来说,文本的有效期甚至只有一季或几分钟那么短。

由此可见,非文学翻译有其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是遵循普遍规律存在的。

这就为非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目的论”与非文学翻译的关系
2.1 “目的论”(Skopostheorie)简介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创始人是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

弗米尔以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为基础,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

[6]他认为,作为有意图和有目的人类行为之一,翻译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的。

目的论以交际理论、行为学、文本语言学、文本理论以及接受理论的成果为基础。

它的三个重要概念是翻译行为、委托人和委托,将翻译的目的或功能摆在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要使译作或文本能在译语语境中发挥某种功能,能在使用它的人身上发挥应有的功效。

连贯原则是指译本在目的语读者看来必须是连贯的、可读的、可以接受的。

忠实原则是指翻译和原语文本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

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决定着翻译的过程,忠诚原则的重要性次于连贯原则,两者同时服从于目的原则。

目的论的主要贡献是将“充分”而不是“对等”作为翻译的标准,摆脱了等值翻译的局限性,培养了译者的目的意识并提高了译者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