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二调考试语文答案

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二调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年级上学期二调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人心所向: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

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此处是说“安全稳定”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

选用成语“人心所向”;第二处: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

此处是说“合作共赢”是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

故选选用“大势所趋”;第三处:东山再起:东晋时,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以后又出来做了大官。

后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

沉渣泛起:已经沉到水底的渣滓又漂浮了起来。

比喻已经绝迹了的腐朽、陈旧事物又重新出现。

此处是说文明冲突、文明优越这些陈旧的论调不时的又重新出现。

选用“沉渣泛起”;第四处: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

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居高临下:占据高处,面向低处。

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

此处是说习主席站的高。

其判断看得更远。

选用“登高望远”。

故选C。

2、B(③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完成……经历”,可去掉“完成”。

⑤主语不明“表示”前加“双方”⑥“如何引导有写作天赋的学生热爱并投身于文学创作,从而培养这些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这两句话的语序不当。

)3B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学生要这些特殊句式了然于胸,平时要结合典型例句来理解记忆。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所给的句子,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①是省略句,②⑧是被动句,③⑤是状语后置句,④⑦是定语后置句,⑥⑨是宾语前置句,⑩是判断句。

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

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①③名词作动词,其中“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②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中,“奇”,认为……奇;“壮”,以……为壮,认为……壮。

④⑤⑩名词作状语,其中,“内”,在国内;“间”,从小路;“云”,像云一样。

⑥⑦⑧使动用法,其中,“闻,使……听到;“膏”,使……滋润肥美;“负”,使……承担。

故选D。

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前句为介词,通过;后句为动词,“沿袭”;B.前句为“邀请、延请”;后句“牵引”;C.两句中的“乃”都是副词,“于是,就” D.前句是“征召”;后句是“征兆、证据”。

7、A(B首句押韵不对,C不是小令,D是颔联、颈联。

)8.D(画线句子的标点如下: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

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

)9.A(侍郎是副长官。

)10.C“他能团结心志相同的官员”错误,根据上下文,“立同异”意思是意见相同相异者张商英都能很好对待;“厉行节俭”有悖文意,原文为“过则如初”。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

自负卓异,雄视世间。

征召为南川知县。

章惇治理夔夷,侮辱郡县官吏,没人敢和他说话。

部使者想到只有张商英足以和他抗衡,就传檄召他到夔。

章惇随意狂言乱语,张商英不时加以辩驳,举止潇洒,高出章惇一筹。

章惇非常高兴,延引为坐上客。

章惇回到朝廷后,把他推荐给王安石,因而被皇帝召见问话,从检正中书礼房擢升为监察御史。

哲宗初年,朝廷稍微更改制度,商英上书:“‘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先皇的陵墓的土还未干,就商议变更,能是孝吗?”徽宗崇宁初,担任吏部刑部侍郎,多次诋毁蔡京“身为宰相,却一心在迎合君主”。

御史弹劾不是他应该说的,罢免主持亳州,蔡京被罢免宰相,张商英被起用任杭州知州。

到朝廷对答,上奏说:神宗改革法度,一定是致力于除大害,兴大利,如今全都实行。

尽继承之美。

如果有弊端,不可不变,但不要失掉变法之意。

留在朝廷任资政殿学士不久,任命为中书侍郎,于是又任尚书右仆射。

蔡京长久以来窃夺国家政权,朝廷上下都怨恨愤慨,看到张商英敢于提出异议,多次称赞他为贤臣,徽宗因为他有声望,就任他做宰相。

当时长期干旱,一日,彗星出现在天空,这天晚上,彗星没有出现,第二天,就下雨。

徽宗高兴,大字书写了“商霖”二字赐给张商英。

张商英处理政务公平,认为蔡京虽然标榜恢复新法,但不过是借此来威胁控制国君,禁锢士大夫罢了。

于是大力变革弊政,废除当十钱进而改革币制,恢复转般仓进而废除直接运输,施行纸钞以便于通商行旅,免除不合理的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商英志大才疏,凡是要做的,先在官吏办公事的地方明说,会引起麻烦和问题的能够事先做谋划。

有叫郭天信的,凭借医药及养生之类的技术掌管太史局,徽宗未做皇帝时,曾经说能做皇帝,从此慢慢宠信他。

张商英通过僧德洪和郭天信互传口信,后来事情被发觉,张商英在开封府受审,御史张克公上疏攻讦他。

张商英劝说徽宗节制浮华奢侈的生活,停止修建土木工程,打击投机钻营的佞臣。

皇帝对他都颇有几分畏惧,曾经修葺装潢升平楼,告诫主管官吏凡是遇到张丞相骑马来到,一定要把工匠藏在楼下,直到他走过去才恢复工作。

宣和三年卒,七十九岁。

赠少保。

11.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应结合前后文,读懂、理顺句子,在此基础上结合某些重点词语(如标志性虚词)、主谓关系、对称句式等进行判断。

“并为宾客”的是“野王及琅琊王褒”,可排除B项;“好丹青”“善图写”对称句式,中间应停顿,可排除C;“日时人称为‘二绝’”主谓宾完整,故“时人”前应停顿,可排除A。

答案是D。

12.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此类试题平时要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

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A项,扩大范围,“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的说法错误,汉代没有科举,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

13.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言文阅读段大意,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细心辨析。

B项,无中生有,“组建义军,毁家纾难”错误,原文说他是“随义军援京邑”,并非他组建义军,更没有“毁家纾难”。

14、(1)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加之守孝期间哀痛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承受衣服的程度,(但)等到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

(2)顾野王少年时凭勤奋好学闻名,待人接物从没有辞色失当之处,他貌似不善言辞,等到奋发精神身体力行时,其他人都不如他。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得分点准确翻译:(1) “羸”,清瘦体弱;“戈”,兵器;“壮”,雄壮威武。

(2)“笃”,勤奋;“在物”,待人接物;“励精力行”,奋发精神身体力行。

参考译文: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

父亲顾烜,做过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闻名。

顾野王幼年好学。

七岁读《五经》,能略知大意。

九岁就能撰写文章。

年龄稍大后遍览经史之书,能够精于记忆,默念于心,凡是天文地理、著龟占卜都无所不通。

梁朝大同四年,封为太学博士。

改任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

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顾野王和琅琊的王褒都作为他的宾客,宣城王十分爱惜他们的才能。

顾野王又喜好丹青,擅长绘画,宣城王在东府建造书斋,于是命令野王画古代贤人的画像,有又命令王褒在画上写赞,当时人们称赞他们为“二绝”。

到侯景作乱的时候,顾野王父亲去世,他返回本郡守孝,便招募乡人数百,随义军援助京城。

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加之守孝期间哀病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承受衣服的程度,(但)等到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 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

京城陷落,顾野王逃往会稽,不久前往东阳,与刘归义联合据守城池抗拒敌军。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太尉王僧辩十分赞赏野王,派他监管海盐县。

高祖做宰相时,顾野王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接着转任府谘议参军。

天嘉元年,皇帝下诏命令他增补为撰史学士,不久加封他为招远将军。

光大元年,他被授予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太建二年,改任国子博士。

后主还是太子时,顾野王兼东宫管记,原来的官职照旧担任。

太建六年,被封为太子率更令,接着兼任大著作,掌国史,掌管梁朝的史事,兼任东宫通事舍人。

当时宫中僚属有济阳的江总,吴国的陆琼,北地的傅纬,吴兴的姚察,都凭才学著称,被议论的人所推重。

改任黄门侍郎,光禄卿,掌管五礼方面的事,其余官职照旧。

太建十三年死,时年六十三岁。

皇帝下令追赠他为秘书监。

至德二年,又追赠他为右卫将军。

顾野王少年时凭勤奋好学闻名,待人接物从没有辞色失当之处,他貌似不善言辞,等到奋发精神身体力行时,其他人都不如他。

他的三弟顾充国早亡,顾野王抚养年幼的孤儿,对孤儿的恩义极其优厚。

他所撰写的著作《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都刊行于世。

又撰写《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没能完成便死了。

15.CE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故选CE。

16、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萧瑟凄凉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试题分析:题目是: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能力。

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然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最后点出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用一般结合作者的情感来谈。

17.(5分)BD【解析】B 项,“对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在本诗中并没有依据。

D项,“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18.(6分)①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②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

③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