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

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

教育心理学课程整理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通过与相应的环境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中积累经验(知识)、构建心理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并通过自身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表现出来。

这一界定有三个要义:1学习是主体身上发生的变化;2这种变化能保持相对持久;3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

它反映了心理学家对人类(有机体)学习实质(性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换言之,学习心理学(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本质、学习规律、产生条件以及为开展教学促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准备:是指个体原有知识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

它直接影响到(促进或阻碍)学生学习新知识。

主要包括:1个体心理发展准备,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2知识经验准备,包括个体过去习得的知识特别是与新学习相关的知识;3学习的动机或倾向,包括个体的求知欲、价值观、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归因等。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是指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所有方式。

学习策略是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认知策略问题。

精加工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

创造性:是指个体具有创造能力的品质或个性倾向与特点。

态度:是一种学习结果。

它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通过学习)的中介(调节)因素或一种调节机制,以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行为的选择性与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道德情感:是指伴随个体的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激励(道德动机)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品质。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于需要而产生的动力(激发),将其行为指向一定目标(情境诱导)并维持朝向这一目标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心理过程与状态。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对象特点,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策略和技术进行的设计,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特殊迁移: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教学目标:简答1、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观: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内在动机),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

学习与智慧的发展是同义语。

学习过程是通过认知表征获得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编码系统。

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即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观念组织构建)。

认知表征是指学习者通过知觉将外部事物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事实的过程。

认知表征有三种形式: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

认知表征不仅是个体获得的知识内容,也是个体呈现知识的方式。

学习方式——发现学习。

它是围绕的是同一问题不断地展开,而不是同一知识项目。

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准备性、直觉思维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2、简述加涅有效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材和教师提供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

内部条件:原有知识基础和技能,学习者主动加工活动。

特别是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结合构成的学习取向,对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3、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也可能有低创造;低创造的智商是任意的;高创造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智商。

创造性要有高于一般水平IQ,具体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综合己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

4、简述激发与维持学生动机的基本原则①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注意和树立学习意向,减少焦虑。

②利用学生的需要和内部动机。

③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趣、丰富多彩。

④帮助每个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

⑤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责任心,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

⑥提供反馈信息和内部控制。

5、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的主要观点学习观: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即获得知识(知识意义建构简称知识建构)。

知识观:学习者获得知识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知识意义)的过程。

知识意义建构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对原有知识信息的反思和重构。

知识的建构意义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主体价值观念等有关。

6、简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学科的发展(理论作用);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改革;帮助教师了解、理解学习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帮助教师决策、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7、简述观察学习的特点①观察学习并不一定具有外显反应。

它与尝试错误学习不同,学习者可以通过非操作的形式获得被示范的行为反应。

②观察学习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在没有外部直接强化的情况下,观察学习同样可以发生。

③观察学习包含着重要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认知是指学习者在头脑里进行或使用符号表征和预见学习结果的能力。

8、简述概念的功能意义掌握概念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掌握概念有助于简化知识,并使其更有条理性;掌握概念能使学习者扩充知识9、简述注意策略的作用①能否对有关学习内容给予选择性注意,保持一定的觉醒状态,是学习者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

②能否预期重要信息并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的警觉,是判断学习者是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10、简述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学习的近景动机向远景动机的初步发展;学习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初步发展。

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不平衡性;城市和农村的中学生,学习动机无显著差异,但农村学生在目的性动机方面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男女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明显高于男生。

论述1、试论述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其中1到2点详细说明)①教师变量a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特指教师对自己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

教学效能感对教学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高效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纳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空间)&低效能感(以学习而不是学生为中心;批评多于表扬)b教师期望:教师期望是教师对自己学生未来的行为或者学业成绩的推测,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其期望采取的相应行为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结果。

1.自我应验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

2.维持性期望效应,教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比维持性期望效应更有影响力,因为前者引导学生的巨大行为变化,但后者发生的频率更高,其累积效应也不可忽视。

3.皮格马利翁效应c反馈与评定:通过结果的反馈,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也可以了解自己的特点,树立克服缺点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定是指教师在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

利用学习结果进行反馈要注意: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避免遗忘和延续错误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3.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

②任务变量a任务性质:任务分类:记忆任务,要求学生再认或回忆他们以前学过的内容;程序任务,解决问题的步骤;理解任务,要求学生集中将观念联系起来,创设某种程序或以某种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1)风险、模糊性过高或者过低的任务都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2)风险和模糊性适度;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b任务难度Array任务的难度包含两类,即任务的客观难度和主观难度,题目过难或者过分容易,没有区分效度,这不利于激发成绩好的学生。

任务难度和成功标准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c任务价值一般来说,学习任务对学生有三种价值:①成就价值,学生在任务中表现良好就会满足某些需要及取得成功。

②内在价值或兴趣价值,个体从活动本身获得乐趣。

③效应价值,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一个短期或者长期的目标。

如果学习任务能体现一种或者多种价值,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家庭及同伴变量a家庭期::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家庭对其要求及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①成绩优良学生的父母的要求比成绩差的父母具体明确;②成绩优良学生的父母比成绩差的父母更重视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③成绩差的学生的父母格外关心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

b同伴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

竞赛的积极作用: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些学习活动尤其是简单的任务来说,竞赛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从成绩的提高来说,个人竞争优于团体竞争竞争的消极作用: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对于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

经常不断的竞赛活动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出现为竞赛得高分而学习的现象。

竞赛积极作用的发挥:按能力分组竞赛,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按项目分组竞赛,使不同智力、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

c群体目标设置:三种群体目标—合作型、竞争型、个体化1)合作型目标:团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

容易激发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2)竞争型目标:个体成员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只有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某个个体才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

容易激发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3)个体化目标:个体是否成功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是否达到目标没有关系,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学习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

激发以掌握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2、试论述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的教学策略(1点)(举例)(P193)①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②控制学习焦虑③加强成就动机和归因训练3、试论述开展教学设计的意义(P201)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②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③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能力培养4、试论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P85)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元认知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元认知能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