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

乌鞘岭特长隧道二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铁十六局集团公司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二OO三年六月十日目录1 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6)1.1 设计依据 (6)1.1.1 兰武(乌)双预隧修1 (6)1.1.2 乌鞘岭特长隧道预设计设计说明(2003年4月) (6)1.1.3 兰武(乌)双预隧(共四册)(已作废)(参考使用) (6)1.1.4 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6)1.1.5 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 (6)1.1.6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技术规范(TB10108—2002) (6)1.1.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6)1.1.8 技术交底纪要(2003-03-11) (6)1.1.9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乌鞘岭指工程[2003]47号) (6)1.2 设计原则 (6)1.2.1 按新奥法原理组织隧道施工, (6)1.2.2 依靠信息反馈,积极配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实现动态设计。

(6)1.2.3 根据施工条件和总指工期要求,进行施工机械的选型配套, (6)1.2.4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段隧道的施工 (7)1.2.5 合理安排工序进度和关键工序的作业,组织均衡生产; (7)1.2.6 加强通风、照明、防尘和防止有害气体, (7)1.2.7 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和施工环境。

(7)2 工程概况 (7)2.1 概述 (7)2.2 设计说明 (7)2.2.1 隧道建筑限界、旅客列车的最高行车速度及隧道净空 (7)2.2.2 隧道内轨道及道床类型 (8)2.2.3 洞口设计 (8)2.2.4 衬砌支护设计 (8)2.2.5 平行导坑设计 (8)2.2.6 建筑材料 (9)2.2.7 防、排水设计 (9)2.2.8 监控量测 (10)2.3 主要工程量 (10)2.4 交通条件 (10)2.5 材料供应 (11)3 地形、地貌及工程、水文地质 (11)3.1 地形、地貌 (11)3.2 工程地质 (12)3.3 水文地质 (12)3.4 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13)3.5 气象特征 (13)4 施工组织及资源配置 (13)4.1 施工组织机构 (13)4.2 职责和权限 (14)4.2.1 项目经理 (14)4.2.2 项目总工程师 (15)4.2.3 办公室 (16)4.2.4 技术质量部 (16)4.2.5 计划财务部 (17)4.2.6 物资保障部 (18)4.2.7 科研部职责 (18)4.2.8 安全监察部职责 (19)4.3 施工队伍安排 (19)4.4 资源配置计划 (20)4.4.1 各洞口设备配置 (20)4.4.2 试验人员和仪器配备 (25)5 施工准备 (26)5.1 临时便道 (26)5.2 临时电力 (26)5.3 施工用水 (27)5.4 场地布置 (27)6 总体工期和里程碑工期及施工进度安排 (28)6.1 总体工期要求 (28)6.2 里程碑工期 (28)6.3 进度指标及确保右线工期的施工进度指标核算 (29)6.3.1 施工进度指标 (29)6.3.2 保右线工期的施工进度指标核算 (29)7 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 (29)7.1 施工方案 (29)7.2 主要施工方法 (31)7.2.1 洞口工程 (31)7.2.2 开挖 (33)7.2.3 施工支护 (37)7.2.4 围岩量测 (44)7.2.5 衬砌 (46)7.2.6 防水和排水 (52)7.2.7 整体道床施工 (54)7.2.8 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 (66)7.2.9 正洞平导扩挖施工 (68)7.2.10 正洞有轨运输 (69)7.2.11 F4和F5断层及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 (73)7.2.12 隧道坍方处理 (73)8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74)8.1 质量方针 (74)8.2 质量目标 (74)8.3 创优规划 (74)8.3.1 落实创优规划的措施 (75)8.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76)8.3.3 质量检验评定控制 (78)8.3.4 技术措施 (79)8.3.5 保证隧道不渗、不漏、不裂措施 (80)8.3.6 冬季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1)9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82)9.1 施工环保、水保目标 (82)9.2 施工环保、水保措施 (82)9.2.1 建立保证机构 (82)9.2.2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措施 (82)9.2.3 施工环保技术措施 (83)9.2.4 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86)10 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87)10.1 安全目标 (87)10.2 安全保证体系 (87)10.2.1 安全管理机构 (87)10.2.2 人员配备 (87)10.2.3 安全职责 (87)10.3 安全保证综合措施 (88)10.3.1 实行项目经理安全责任制 (88)10.3.2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89)10.3.3 坚持每周一安全活动日的安全学习制度。

(89)10.3.4 安全技术措施 (89)10.3.5 安全技术交底 (89)10.3.6 安全检查制度 (90)10.3.7 开展安全“三上岗”、“一讲评”、“三工制“活动 (90)10.3.8 安全事故处理“三不放过” (90)10.3.9 制定各项安全制度及防护措施 (91)10.3.10 针对重点、难点工程项目及关键工序, (92)10.3.11 施工现场设工地医务室,做好现场医护和急救工作。

(92)10.4 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92)10.4.1 施工现场的布置 (92)10.4.2 现场道路 (92)10.4.3 消防安全 (92)10.4.4 安全距离 (92)10.4.5 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 (93)10.4.6 持证上岗 (93)10.4.7 对爆破器材管理 (93)10.4.8 加强防盗工作 (93)10.4.9 超前预报与量测 (93)10.4.10 软岩段开挖安全措施: (94)10.4.11 对断层或断层破碎带开挖安全措施 (94)10.4.12 开挖有关安全规定 (94)10.4.13 钻孔台车钻爆地段,采用钻眼与装药平行作业。

(94)10.4.14 严格按要求进行喷锚支护,必要时进行加强支护。

(95)10.5 装碴与运输 (95)10.5.1无轨运输 (95)10.5.2 斜井有轨运输安全 (95)11 确保工期的主要措施 (102)11.1 确保施工资源的投入 (102)11.2 提高时间和空间的使用效率。

(102)11.2.1 提前做好参与该标段施工的人员、资金、设备准备, (102)11.2.2 在充分阅读设计文件、了解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102)11.2.3 实行机械化施工,以提高效率 (103)11.2.4 优化施工方案,以提高效率 (103)11.2.5 做好机械维修保障,使机械化作业持续、正常进行 (103)11.2.6 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及工艺,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生产持续进行 (103)11.2.7 建立ISO质量保证体系,全过程、全方位从严控制工程质量, (104)11.2.8 制定并实施可行的冬季及雨季施工措施, (104)11.2.9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04)11.2.10 通过后勤、卫生保障, (104)12 文明施工等其他各项措施 (104)12.1 文明施工目标 (104)12.2 文明施工措施 (104)12.2.1 按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布置图设置各项临时设施: (104)12.2.2 设备停放: (105)12.2.3 洞外作业: (105)12.2.4 工地标牌: (105)12.2.5 设备管理: (105)12.2.6 用电管理: (105)12.2.7 场容、场貌: (105)12.2.8 职工生活: (106)12.2.9 安全保卫: (106)12.2.10 劳动保护: (106)12.2.11 洞内环境治理: (106)12.2.12 洞外环境治理: (106)12.2.13 与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开展路地共建: (107)乌鞘岭特长隧道二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1.1设计依据1.1.1兰武(乌)双预隧修11.1.2乌鞘岭特长隧道预设计设计说明(2003年4月)1.1.3兰武(乌)双预隧(共四册)(已作废)(参考使用)1.1.4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1.1.5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1.1.6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技术规范(TB10108—2002)1.1.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1.1.8技术交底纪要(2003-03-11)1.1.9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乌鞘岭指工程[2003]47号)1.2设计原则1.2.1按新奥法原理组织隧道施工,1.2.2依靠信息反馈,积极配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实现动态设计。

1.2.3根据施工条件和总指工期要求,进行施工机械的选型配套,充分发挥设备的综合能力,提高设备机械化、大功率配套的施工水平。

1.2.4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段隧道的施工针对实际情况遵守先治水、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早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1.2.5合理安排工序进度和关键工序的作业,组织均衡生产;1.2.6加强通风、照明、防尘和防止有害气体,确保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执行安全健康体系,关心职工生活。

1.2.7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和施工环境。

2工程概况2.1概述乌鞘岭特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左、右线隧道长20050米,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米曲线上,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

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米左右,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米。

本标段为二标段,根据《乌鞘岭指工程[2003]47号》文件,主要任务为:右线隧道正洞:DK171+350-DK172+100,长度750米;左线隧道进口DK163+135~DK169+600,长6465米;DK170+534-DK171+350DK163+125~DK163+135,长816米,洞口段路基10米,2号斜井长291.44米,4号斜井长552.84米。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地形开阔、施工条件和弃碴条件较好。

2#斜井位于下雨岭沟,洞口地形陕窄,生产及生活房屋布置在洞门右侧的斜坡地带。

4#斜井位于芨芨沟,洞口地形陕窄,隧道出碴弃于2号弃碴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