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改革
一、汇改历史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过多种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汇改解析
2.1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下的牌价汇率,在实质上并不是价格,而是一种财政手段,是国家对于计划内出口的补贴。
外贸公司每完成国家出口创汇任务1美元,外汇必须上交国家,并且按牌价汇率得到相应的人民币。
决定牌价汇率标准的,是出口换汇成本,即每出口创汇1美元,在国内付出多少人民币,主要是国内出口商品收购价格,加上13%的外贸手续费。
每年年底,出口任务完成后,外贸部都要向财政部和计划委员会上报各个行业及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牌价汇率要根据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保证按汇率支付给出口公司的人民币,能够补偿出口换汇成本。
2.2 由汇率双轨制向单一浮动汇率的改革
由于牌价汇率不可能因为出口连续大幅度贬值,我国在1982年开始试行汇率双轨制,到1988年正式实行汇率双轨制,计划牌价和调剂价格并存,二者之差是外汇额度价格。
由于调剂市场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干预,因此,在管理严格的时候,调剂汇率与真正的市场汇率相差较多,出现黑市汇率。
这时候,市场上存在着牌价汇率、调剂汇率、个人调剂汇率和黑市汇率共4种汇率,形成了综合汇率的复杂局面。
双重汇率矛盾运动,调剂汇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外汇管制失效,黑市严重。
2.3 由单一浮动汇率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汇率的改革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正是在上述背景和环境下,经过一年多的周密部署和准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出台。
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内,确实有一些国际舆论和外部压力想迫使人民币升值。
但是,这次汇率改革表明我国的立场十分明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会屈从于外界压力,在对我国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改革。
三、汇改效果
3.1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是人民币汇率走向市场化的一个过渡步骤。
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扩大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贸企业出口
的积极性,保证了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因此,外汇调剂市场和汇率双轨制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3.2 由汇率双轨制向单一浮动汇率的改革
1994年前后的汇率并轨,大背景是企业外汇存款多,而官方外汇储备不足。
人民币汇率逐步回归较为合理的水平,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对外贸易差额由逆转顺创造了条件。
参考一篮子货币与盯住单一货币相比,更能发挥调节进出口、经常项目及国际收支的作用,也更能体现汇率上下浮动的特点。
人民币对单个货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整体上在合理均衡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3.3 由单一浮动汇率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汇率的改革
05年的汇改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有浮动性,更好地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
(1)促使企业加大产品升级换代和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出口结构优化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2)扩大进口支持内需,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
(3)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改善和更加平衡的发展。
(4)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有利于发展对外关系。
四、汇改特点
(1)动态趋向合理均衡汇率水平的机制逐步形成。
(2)定价更加依照市场供求关系 (3)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五、汇改展望
接下来,我们可以期待我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非贸易外汇的自由兑换,甚至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不升值,通货膨胀的风险必然增加;升值,又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人民币升值的利和弊。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 有利于中国进口
1 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是不能自由越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
2 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3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4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 2 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压力
5 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3 导致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
6 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的直接投资
7 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 4 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伤害
8 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 5 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9 国家税收收入增加 6 财政赤字将随人民币升值而增加,同时影
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10 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