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

美学——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王盈盈学号:10243140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5日一、科举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其他相应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对于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影响、作用,并且与这一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相互影响、作用,双向建构过程、互为因果。

(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六行)自我理解:众所周知,科举制度起于隋朝,在经过隋唐的开科取士后,来到宋朝时,这个制度应该来说是相对完整了。

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完备和强化和当时的一些所谓文教政策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而其的强化对当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的是,宋朝是在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中建立而来的,因此,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宋朝,一直都是比较重视文官的。

在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措施,即在政治上更加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注重农产品、手工业品,也由此繁荣了所谓的商品经济;在科学技术方面,那就更不必说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刘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在于此了,这些制度相互影响后,使整个宋朝的城市不断繁荣,也由此发生了一种审美文化的转型。

二、新的社会制度、体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建构中生成的,并且包含了“自发社会秩序”的扩展。

(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三行)自我理解:我们暂且不去论制度体制是否是一次性完成的,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在宋朝,新的社会制度,在政治上包括官职制度,宋代的官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而削弱了宰相以及其他下属官员的权力。

官员的品阶有时候是与其实际的权力相互分离的,这也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

纵观历史,从秦大一统一来,两个主要矛盾一直贯穿着整个历史进程,第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二则是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集权的加强,这种社会体制在不断建构中逐渐走向兴盛。

社会学家曾经提出了社会制度的三个时期:“形成期”、“效能期”和“萎缩期”。

宋朝大概是处在“效能期”罢。

“自发社会秩序”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来的,我认为,在新的制度、体制中,“自发社会秩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自由的和谐模式,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模式。

三、因为新儒学否认导致个人独断的君主专制,因此,唐宋变革实际表现为一场儒学的“世俗化”与政治化的理性化运动。

(第一章唐宋变革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P039倒数第九行)自我理解:所谓新儒学,有些人将它分为宋代新儒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这里所讲到的当然是宋代新儒学。

在高中的历史学科中,我们就已经很好地了解到了,宋代的新儒学,最主要的一派就是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理学。

这是对儒学的一个新发展,他们以一些国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依据,批判了隋唐以来以空无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

新儒学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否定了君主专制。

唐宋变革时期,因为这个新儒学的出现(我肤浅地认为,这里的新儒学主要是由程朱理学构成的),在很多社会制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思想上的变革,在政治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南宋社会精英在更多地关心地方、家族事业的同时,同样没有失去对于国家政治、权力的的关心,就以朱熹、陆九渊等被视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而言,他们对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关心,丝毫不亚于北宋的社会精英。

(第一章唐宋变革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P046最后一行)自我理解:刘方老师这里这里用朱熹和陆九渊为例,我认为非常恰当。

众所周知,朱熹是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的社会有极大的贡献,而其在政治上,19岁进士及第之后,为政期间惩奸吏,治绩显赫。

后来因为他的要以理学治国被不被当道者所采用,而遭到了落职罢祠,但是他并没有对国家的政治权利逐渐淡漠,回家照常“讲学不休”。

朱熹在地方上也认真行使自己的职权,使每个地方都得到了较好的收益。

朱熹在家对自己的族人也是有颇多要求,用家规要求自己的族人,使得整个朱氏家族家风严格。

朱熹几乎是一个南宋精英的重要代表,不亚于北宋精英。

五、社会变迁、文化转型,是诸多复杂内、外因素的动态发展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双向互动、建构的复杂历史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与不确定因素,亦难以寻找一个发展规律或者确定的发展模式。

(第一章唐宋变革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P051第六行)自我理解:社会是有一个大概的发展过程的,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开始,再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这只是最大的、最理想的一个社会发展过程。

在某个社会阶段里,比如说封建社会阶段,在一个封建王朝和另一个封建王朝之间的变迁,其实是没有太多的发展规律可以寻找的。

社会变迁、文化转型的内因外因有很多,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社会原因,自然原因在这里就稍稍逊色了点。

社会原因是人发生的,人类有太多的未知因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够找到一个规律,同样,社会变迁中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客观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因素,也是不能够被发现规律从而做出什么预测的。

六、严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加以利用,成为宋代士大夫诗性表达新的审美精神追求和话语建构方式。

(第二章隐士范型的重构与宋代士大夫新的审美精神追求P059第九行)自我理解:士大夫阶级在宋代形成并得到了发展,随着这个阶级的形成,有了新的审美理想,并且也成熟起来。

严光这个时候就被作为一个典范,诗人们大多倾向于利用严光来表达他们的某种信仰,或者是利用他来表达一种内涵和意义。

严光就仿佛是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灯塔,不断地有人利用他,甚至是改造他,在这一次次的进程当中,严光这一典范形象就被不停的重塑和强化,从而成为了宋代隐逸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和很多士大夫效仿的对象和认同的文化内涵。

七、从隐居形式上看,先秦两汉的士人一般采用在丘壑幽林隐逸避世的形式。

这种带有原始意味的隐逸形式,被后代的隐士们称为“小隐”。

(第二章隐士范型的重构与宋代士大夫新的审美精神追求P060第一行)自我理解:古人就有话说过,“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这里所谓的“野”大概就是老师书中所说的丘壑幽林了。

小隐的人大概都是出于避世的原因,在先秦是比较普遍的。

我们不难在孔子的《论语》中找到这一现象和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在孔子漫游时路遇长沮桀溺就能发现,长沮桀溺对子路说的话中更能发现他们的避世思想,“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还有另外一位在《论语》中的避世之人,就是子路遇到的那个荷蓧丈人,荷蓧丈人杀鸡招待子路,且引荐自己两个儿子,这不难看出,荷蓧丈人其实算是知礼的一个高人了。

可能从前也算是仕于朝廷,但是现在却躲避在山野之间,不肯出世,以至于后来子路再来找他时,他已经不见了。

而为什么会有这些“小隐”之人呢?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答案,孔子一直在抱怨“周礼”已经渐渐不复存在了,这个社会都是动荡不安的,十分混乱,这就直接导致小隐的出现和渐渐盛行。

八、小、大、中之说,形式虽有不同,但其动机是一致的,均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士人为体现某种文化、社会价值取向,寻找慰藉、排遣忧患,同时满足享乐愿望的目标。

(第二章隐士范型的重构与宋代士大夫新的审美精神追求P060第八行)自我理解:纵观整个历史的隐逸文化,从先秦起源,在魏晋南北朝兴盛繁荣,唐宋都有所传承,最后延续至清朝。

时代在更替,社会在变革,但是为什么这种隐逸文化却没有消失,反而在每一个时代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特征呢?我承认,每一种隐逸文化都被用不同原则分成不同种类,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的确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本质其实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

在这一段特定时期里,这些不管是大隐、小隐,还是中隐的隐士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隐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为了得到一种至少是心灵上的自由,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懑不满。

在他们所隐居的地方,他们能够找到自己所享乐的事物,这就够了。

九、只有建构起士大夫独立与自由的人格,才能保证以道抗势的人格精神、终极信仰与审美理想,而基于自由原则的隐士,恰恰能够提供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第二章隐士范型的重构与宋代士大夫新的审美精神追求P061倒数第八行)自我理解:基于自由原则的隐士是从隐逸的本质上,根据其隐逸所存在方式所依据的原则而分出来的与依据正义原则的隐逸相互对立统一的。

基于自由原则的隐士大多是在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的。

士大夫在这个时候的人格理想发生了很大的与前朝不同的转变。

在前面几个朝代,士大夫大多都是依附于皇权,并没有自己真正的独立人格,这就很容易造成士大夫本身品行的不良。

而在宋朝,以欧阳修和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提倡不再依附于皇权,从而形成士大夫的那种独立人格,不再追逐与这些权势,重建士风。

十、在唐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时代风气下,隐逸之士的终南捷径在当时并非被批评的方式,反而是一个值得仿效和学习的榜样,然而,在宋代,不仅终南捷径被严肃批评,而且就是以“有道则仕”,以所谓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出仕行为,也同样被加以批判和否定。

(第二章隐士范型的重构与宋代士大夫新的审美精神追求P064 倒数第六行)自我理解:终南捷径是唐朝很多所谓隐士妄图出仕的最佳捷径,他们常常假意隐居在终南山,然后借由一些声望达到被朝廷之人任用的目的。

在宋代为什么会被很多人批判呢?在这里,范仲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

范仲淹所提倡的新的隐逸典范便是严光,范仲淹不提倡士大夫依附于皇权,因此也不提倡终南捷径这种方式,他更加注重的是一种士大夫自身的人格修养,修身养性,砥砺名节。

这种新的隐士谱系的出现,是对过去那种基于正义原则的隐逸方式的否定和批判。

十一、赵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又制定和采取了一些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就使宋代京城商业和经商风气的盛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第三章唐宋城市革命、市民审美文化的崛起于繁荣P143 第五行)自我理解:据我所知,中国历代都是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对商人是百般打压。

宋朝虽然并没有跳脱这一历史现象,但是,宋朝经济空前繁荣,相关的商业经济政策也是相较于前面几个朝代更为宽松。

我们都知道北宋出现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京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整个汴京生机勃勃,市场繁荣,其繁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大型商场。

这就说明了北宋时期是很注重商业贸易的,而且,在土地政策上并不特别抑制土地的兼并,使整个宋朝在经济上比较开放,因此宋朝城市的繁荣和一些新型商业的兴起就不那么奇怪了。

经济上的稳固,导致社会的稳定,那么赵宋统治者在政治上也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