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把握一个特征掌握两个阶段把握三个趋势掌握三个行业了解三种形态认识一种现象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
2.农耕技术(1)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影响: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由于小农经济长期牢固地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且长期存在。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官营手工业(1)历程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成就2.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3.民营手工业(1)生产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①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④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享誉世界(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田园风情——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探究1史料实证——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认知深化】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探究2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认知深化】多视角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等不足。
(5)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人际关系和睦的观念。
素养感悟唯物史观——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农民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
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主题二天工物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探究1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
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规模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认知深化】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四大特点(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
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探究2史料实证——民间手工业的艰难发展材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可见其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概括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
【认知深化】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3)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4)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5)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6)古代政治重心南移的影响。
2.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影响对风俗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习惯的影响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