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
➢ 盆底扇可能沉积在峡谷口处,也可能远离峡谷出口而广泛发 育。峡谷也可能不明显。盆底扇在陆坡上或陆架上毫无同期 的岩石。
➢ 斜坡扇由具天然堤的浊流沟道和漫滩沉积物所组成。它们上 覆于盆底扇之上,并被上覆的低水位楔状体所下超。
➢ 低水位楔状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楔状体的进积式准层序组所 组成;楔状体仅发育在陆架坡折的向海一侧(方向),并上 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HST TST LST
Ⅱ层序边界
➢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未 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地 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征。 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没有 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PDM:前三角洲泥岩
河道单元II
W LST
H2S1B下42层序
HST
H22 层序
SB42:层序界面(H21上亚段底界)
LST:低位体系域
HST:高位体系域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下切谷
下降体系域
东海丽水凹陷海相第三纪断陷盆地
追踪高频的海、湖平面变化旋回,建立高精度的层序格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 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 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 层序组三种类型。
第三章 层 序
一、概念及有关术语 二、层序的基本类型 三、层序的边界特征及识别标志 四、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五、层序级别划分
(二)Ⅱ型层序
第一章 层 序
一、概念及有关术语 二、层序的基本类型 三、层序的边界特征及识别标志 四、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五、层序级别划分
三、层序的边界特征及识别标志
1、层序的边界特征 Ⅰ型边界、Ⅱ型边界
2、层序边界识别标志 地质标志(沉积、成岩) 地震识别标志 测井识别标志
Ⅰ层序边界
➢ Ⅰ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 沉积滨线坡折(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产生了相 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Ⅰ型层序边界特征:以河流回春、沉积相 向盆地方向迁移、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以及 上覆地层相拌生的陆上暴露和同时发生的陆 上侵蚀作用为特征。
(一)Ⅰ型层序
➢ Ⅰ型层序:Ⅰ型层序是指海平面下降速率 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处构造沉降速率,形成了 相对海平面下降。底界以Ⅰ类不整合为界, 顶以Ⅰ类或Ⅱ类不整合为界。 ➢ Ⅰ型层序内部组成:
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 体系域所组成
(一)Ⅰ型层序
(二)Ⅱ型层序
➢ Ⅱ型层序:Ⅱ型层序是指海平面下降速 率小于或等于沉积滨线坡折处构造沉降速率。 底界以Ⅱ类不整合为界,顶界以Ⅰ 类或Ⅱ 类不整合为界。 ➢ Ⅱ型层序组成: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 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所组成。
3.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
➢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常常是平 整的,仅有米级地形起伏,但穿过该界面时有 证据表明水深会突然增加。 ➢ 海泛面常伴随小规模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 积作用,表明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 除非海泛面与层序边界重合,否则海泛面上 不会发生大规模陆上侵蚀作用,无海岸上超的 向下迁移或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二、层序的基本类型
➢层序基本类型:Ⅰ型层序和Ⅱ型层序 (划分依据:根据海平面下降速率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关系) ➢层序主要识别标志:
①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 ②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二、层序的基本类型
沉积滨线坡折和陆棚坡折
➢ 沉积滨线坡折(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 :是指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 活动造成的地形坡折(三角洲,临滨沉积)。 ➢ 陆棚坡折(shelf 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 间的过渡地带。
HST
①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 LST):是指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 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 形成的。
在具有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 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地扇、斜坡扇和海 平面开始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 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三角洲沉积是典型沉积类型
④陆架边缘体系域
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SMST)是与Ⅱ型层序边界伴生 的下部体系域,其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 积准层序组为特征。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1)准层序 (Parasequence) 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 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 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 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第一章 层 序
一、概念及有关术语 二、层序的基本类型 三、层序的边界特征及识别标志 四、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五、层序级别划分
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体系域(System tract) 概念 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体系域分类 低位体系域(LST) 海侵体系域(TST) 高位体系域(HST) 陆棚边缘体系域(SMST)
沉积滨线坡折 陆棚坡折
根据海平面下降速率与沉积滨线坡折处沉 降速率关系
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
Ⅰ型不整合
指示Ⅰ型层序边界,是一个区域性的不整合界面, 是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 速度时产生的。
Ⅱ型不整合
指示II型层序界面,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 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因 此在这个位置上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初始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
定义: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 海泛面,也是低位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初始海泛面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下降而遭受地 表剥蚀或发生无沉积作用。
最大海泛面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 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 体系域下超,它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进 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层相伴生。
1、层序(Sequence):
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不整合相对 应的整合界面作为边界,成因上有 联系的、相对整合的、连续地层序 列。
层序 体系域 准层序组 准层序
层序的体系域组成
根据客观标准(包括边界类型、准层序组的分布以及其在 层序内的位置)可将层序进一步分成体系域。 ➢ 体系域(system tract):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而沉积体系 是成因上相关联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 体系域类型:即低水位、海侵、高水位及陆棚边缘体系域。 ➢ 低水位和高水位是描述性的术语,指在层序内的位置;当 指体系域时,这些术语不表示时间间隔或在海平面变化周期 或相对旋回上的位置。
4.可容空间和凝缩层
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 指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主要受控
于沉积基准面的变化。或者是海平面升 降和构造沉降的函数。
4.可容空间和凝缩层
凝缩层(Condensed section): 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
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相沉积的 沉积物。
2.不整合(uncomfortity)
➢ 将较新和较老地层分开的面;沿此面,有 地表剥蚀和削蚀的证据;在某些地区,还有相 应的海底侵蚀或地表暴露的证据,并具有明显 的沉积间断。
S2h
C2hl2
P1l
整合(comformity)
分开较新和较老地层的面;沿此面没有任何 侵蚀或停止沉积的证据;并且沿此面亦没有任 何明显沉积间断的表现。因此包括这样的一些 面:在这些面上,仅有很缓慢的沉积作用,或 很低的沉积物聚集速率;非常薄的沉积物即代 表很长的地质时期。
因此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 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 泛面。
不同类型的体系域
Sedimentation in response to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
Relative
CS
Sea-Level
Systems Tracts HST
LST
TST
低水位体系域构成
ivf(Incised valley)—深切谷
lsw(lowstand wedge )
sf(slope fan )—斜坡扇
bs(basin-floor fan)—盆底扇
SB(sequence boundary)—层序界面 tsfs(top slope fan surface)—斜坡扇顶面
C、测井识别标志
➢在测井曲线上 主要利用准层序 组的变化来划分 和识别层序边界。 ➢一般在进积或 加积准层序组的 顶界通常有一个 层序边界。
利用测井曲 线中准层序 变化来识别 层序界面
思考题1:层序、整合和不整合、海泛面、可 容纳空间、凝缩层、体系域、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的概念?
思考题2:论述层序基本类型及界面特征?
tbfs(top basin-floor fan surface )—盆底扇顶面
低位体系域(LST)
深切谷的下切作用
深切谷的充填作用
ivf
核二上亚段下层序(H212)底界面—SB42界面
B: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出露剖面
C
2m
1
3
6
9M
IVF:下切水道充填
ivf
Mb:分流河口坝
层序边界识别标志
A、地质标志(沉积、成岩) 1.古风化暴露面 2.深切谷 3.岩性、岩相标志 4.淡水透镜体(碳酸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