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的发展史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1 秉承传统是进展创新的基础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与著名论著。
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往常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进展与创新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表达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中医药在操纵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与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
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一致构成、不一致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
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步软化与平复。
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
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与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周围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与研制了大量中成药制剂,配合针灸中药麻醉等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与高位截肢率。
国外文献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下降,约占1.2%~13.8%。
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奚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8]。
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与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97%,截肢率仅2.9%。
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率为93.7%,显效率79.5%,截肢率5.2%。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又有科学实验根据,因此疗效稳固,有可重复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别是已形成死骨、骨腔积脓、瘢痕窦道者,属于外科极为棘手的治疗难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使用积极的综合措施,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排除小型死骨,中西药液灌注、冲洗,药条填塞,与病灶、病骨清除术,均以消灭骨死腔、解决骨与皮肤缺损等为目的,配合内服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补髓养血的中药,将治疗化脓性骨髓炎总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
杨文水[11]应用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疗6 200例,总有效率达98.24%;陈兴之[12]治疗134例,有效率达97%;谢景龙[13]治疗351例,痊愈337例,总有效率为99%。
今后在众多的临床有效经验基础之上,更应加强实验研究,以期找到稳固而有效的方药,使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药防治乳腺增生病在国内有大量的临床基础与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患乳腺增生病的妇女其癌变的危险性要高于普通人群,积极防治乳腺增生病,关于预防、早期诊治乳腺癌有积极意义。
中医中药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与治则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认为病因要紧是肝郁气滞,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消滞为原则。
20世纪60年代病因病机的研究增加了冲任失调的因素,治疗上增加了调摄冲任的法则,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一步认识到痰瘀凝滞亦是一部分病例的病因,此类病例多属反复发作、局部形成钙化灶或者纤维化,治疗上使用活血化瘀、软坚化痰的法则。
此外,涌现出许多中成药如天冬素片、消核片、乳核散结片、消癖丸、乳康片等。
据报道中医中药的总有效率达90%~97%。
能够相信,随着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将出现更多疗效显著、药效稳固的中成药制剂[14~18]。
乳腺癌手术后的中医药调治很重要,中医药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癌能力。
中医药能调整机体因癌症造成的功能损害与代谢紊乱;减除因手术、放疗、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加强放、化疗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术后扩散与转移;还兼有抗癌、扶正的双相调节作用[22,23]。
中医治疗急腹症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得以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应用大黄牡丹汤、三黄汤、红藤煎、薏苡附子败酱散等代表方,结合针刺、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取得了确信的疗效。
1978年统计,治疗急性阑尾炎16 733例,非手术治疗治愈率为69.9%;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1 572例,非手术治愈率75.8%,中转手术率为67%;以清热利胆通腑中药治疗胆道感染1 408例,非手术治愈1 174例,占83.4%;以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明显疗效,对轻型胰腺炎的有效率达90%以上;以承气汤、陷胸汤等综合措施治疗急性肠梗阻16 944例,非手术治愈率为67.7%[24]。
中西医结合,中药“碎、排、溶、防”等一系列非手术疗法防治胆石病的研究与胆石从肝论治观念的确立,大大促进了胆石病的防治工作[25]。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有机地施用于急腹症的各型各期中,作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要紧构成部分,前途是极为广阔的。
近50年来,中医治疗肛门痔瘘疾病得到了较大进展,广泛使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瘘的难治之点,这已成为国内肛肠学家的共识,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26]。
近年又开展了对复杂肛瘘外科治疗最佳术式的临床研究与隧道式引流的研究,减少了肛门瘢痕变形,保护了肛门功能[27]。
混合痔的外剥内扎术等是结扎痔瘘的改进手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防止了西医环切术后肛门狭窄、黏膜外露等后遗症。
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风靡国际,在1986年南斯拉夫第14届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制造博览会荣获金奖,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5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制造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誊奖――一级骑士勋章。
此外,陈旧性肛裂、婴儿肛瘘的治疗亦均有较大的进展。
外科学的进展史医学的演进与社会文化科学等密切有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与中国。
中医外科形成在春秋战国时代。
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等多种外科病。
并介绍了割治、外敷治疗痔疮,用探针检查痔疮的方法。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外科、骨伤科、耳鼻喉眼、口腔、痔、皮肤等学科的内容,有丰富的经验。
汉唐时代,中医外科走在世界前列:汉代华佗,创制“麻沸散”用于麻醉,施行死骨剔除术与剖腹术。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金疮肠断候”中介绍腹部外科手术的经验,并首次记载了人工流产与肠吻合与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疗法。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用葱管导尿,则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清末,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闭关自守,中医外科整体水平明显落后。
1840年前后,现代外科先后解决了感染、出血、疼痛三大问题,使外科水平得到跨时代的大进展。
进入21世纪,微创手术又使外科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1、中医外科进展史:中国: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疥”、“疮”《周礼·天官》疡医《五十二病方》(公元前700年)《黄帝内经》(公元前305--240年)痈、疽17种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肠痈、寒疝、蛔厥华佗麻沸散死骨剔除、剖腹术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第一部外科专著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狗脑治狂犬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理学断肠缝合腹疝脱出等结扎血管唐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宋《圣济总录》五善七恶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内消,托里用砒剂治疗痔核金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正骨麻醉齐德之《外科精义》外科病是阴阳不与,气血凝滞所致明汪机《外科理例》治外必强诸内陈实功《外科正宗》刎颈切断气管用丝线缝合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正骨心法(讲授、板书20分钟)2、现代外科学进展史:国外:欧洲医学记载: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5—15世纪封建社会“长袍外科医生”、“理发员外科医生”1800年英国伦敦皇家外科学院----1843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与止血、输血等问题。
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使用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产检用漂白粉洗手,产妇死亡率10%-----1%,1867年英国Lister使用石碳酸冲洗手术器械、湿纱盖伤口,截肢死亡率46%---15%.1877年德国Bergmann使用蒸汽灭菌.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1901年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磺胺类药。
现代外科学的分科:按人体的部位:腹部,心胸按人体的系统: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按手术方式:整复外科,显微外科,腔镜外科,移植外科按疾病性质:肿瘤外科,急症外科现代外科学有关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外科,自然科学基础,影像介入等中医外科学的理念与内涵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含中药、针灸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能够作为现代中医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
2.中医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中药或者“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更不应是一方一药。
3.超声波、X线、CT、心电图、血液生化等各类现代医学诊疗技术能够认为是“四诊”的延伸。
4.手术历来是中医扶正驱邪的手段,并非西医所独有。
5.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