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B.湿衣晾干C.大米酿酒D.燃放烟花【答案】B【解析】解:A、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湿衣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大米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燃放烟花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C a(OH)2C.KC l O3D.H2O【答案】D【解析】解:A、氧气是一种只有氧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属于单质,所以它不是氧化物;B、氢氧化钙[C a(OH)2]是由三种元素组成,所以它不是氧化物;C、氯酸钾(KC l O3)是由K、C l、O三种元素组成,所以它不是氧化物;D、蒸馏水的化学式为H2O,它含有H和O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的物质,则属于氧化物;故选D.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中只有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考查氧化物的判断,学生应抓住氧化物概念的要点来判断,并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类别及相关概念.3.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氮气占78%,c表示的是氮气,“a”代表的氧气,故选项错误.B、氧气占21%,“a”代表的氧气,故选项正确.C、稀有气体占0.94%,“a”代表的不是稀有气体,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占0.03%,“a”代表的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故选:B.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4.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A.雪碧B.牛奶C.果粒橙D.豆浆【答案】A【解析】解:A、雪碧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B、牛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B错;C、果粒橙属于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C错;D、豆浆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D错.故选A.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5.硫酸铜(C u SO4)可用作游泳池消毒剂.C u SO4中S的化合价为()A.-2B.0C.+4D.+6【答案】D【解析】解:C u SO4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4=0,X=+6.故选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进行解答本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吸取液体B.倾倒液体C.添加酒精D.过滤【答案】D【解析】解: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先按住胶头,挤压出空气,再插入被吸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添加酒精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7.工业制取水煤气(一种燃料)的反应为:C+H2O高温CO+H2,其中的氧化剂是()A.CB.H2OC.COD.H2【答案】B【解析】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氧的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氧的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在C+H2O高温CO+H2中水失氧被还原是该反应的氧化剂.故选B.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同时又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失氧的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氧的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均指的是反应物.此题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主要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8.下列食物的近似p 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A.鸡蛋清7.6~8.0B.柠檬2.2~2.4C.西红柿4.0~4.4D.牛奶6.3~6.6【答案】B【解析】解:酸性越强,p H越小,观察选项,柠檬的p H最小,故柠檬的酸性最强.故选:B.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 H小于7,酸性越强,p H越小.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酸碱性与p 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此类题目的易错点是认为p H大的溶液的酸性强.9.下列变化中氧元素由游离态变成化合态的是()A.高温煅烧石灰石B.双氧水分解C.氢气燃烧D.氧气液化【答案】C【解析】解:氧元素由游离态变成化合态,是从单质形态到化合物状态,所以应该是有氧气反应.A、高温煅烧石灰石的过程中,氧元素的存在形式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B、双氧水分解过程中,氧元素一部分由化合态变成了游离态,一部分存在形式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C、氢气燃烧过程中,氧元素由游离态变成了化合态.故选项正确;D、氧气液化的过程中,氧元素的存在形式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故选C.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是游离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化合态.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0.两种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B.冰、干冰C.金刚石、石墨D.水、双氧水【答案】C【解析】解: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A 、CO 和CO 2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故错误;B 、冰和干冰分别是H 2O 和CO 2,都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故错误;C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C 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又都是单质,符合概念,所以正确;D 、水、双氧水分别是H 2O 和H 2O 2,都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故错误;故选C .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1.物质俗称与化学式均正确的是( )A.干冰COB.食盐HC lC.生石灰C a (OH )2D.胆矾C u SO 4•5H 2O【答案】D【解析】解:A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 2,其俗称与化学式对应错误.B .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其俗称与化学式对应错误.C .消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 a O ,故错误.D .C u SO 4•5H 2O 是胆矾的俗称,故正确.故选D .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2.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A.2KC l O 32KC l +3O 2↑ B.3CO+F e 2O 3 高温 2F e +3CO 2 C.4F e +3O 2 点燃 2F e 2O 3 D.M g +O2点燃 M g O 2【答案】B【解析】解:A 、缺少反应的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KC l O 32KC l +3O 2↑;故选项错误; B 、化学方程式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C 、生成物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 e +2O 2点燃 F e 3O 4;故选项错误; D 、生成物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M g +O 2点燃 2M g O ;故选项错误;故选B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②是否已配平,③条件和符号是否漏缺,④化学式书写是否错误.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熟悉书写时易犯的错误点,是解题的关键.13.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氢气冶炼金属B.石墨作电极C.活性炭作除味剂D.金刚石切割玻璃【答案】A【解析】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A、氢气冶炼金属是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正确;B、石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C、活性炭作除味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D、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故选A.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14.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B.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大量气泡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答案】B【解析】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后,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会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但产生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A、根据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15.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中错误的是()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B.氧气由氧分子构成C.氮气沸点比氧气高D.该过程为物理变化【答案】C【解析】解:A、由图可知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所以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B、图中信息可知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故B正确;C、根据图中氮气先分离出来,可知氮气沸点比氧气低,故C错误;D、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故选:C.A、根据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进行解答;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进行解答.C、根据图中氮气先分离出来,可知氮气沸点比氧气低进行解答;D、根据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此题考查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16.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当飞机撒布干冰后,云层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是()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B.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C.水分子间的间隔D.水分子运动速率【答案】A【解析】解:当飞机撒布干冰后,干冰迅速升华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温度降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运动速率减小,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大,但分子本身的质量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故选A.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子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17.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氧气时,有关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实验开始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气密性B.搭建装置时,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C.收集气体后,先用毛玻璃片盖上集气瓶,后移出水槽D.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答案】C【解析】解: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试管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B、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放置酒精灯,后固定试管,故选项说法错误.C、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气体后,先用毛玻璃片盖上集气瓶,后移出水槽开,故选项说法正确.D、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根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8.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质量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单位是g/molB.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数值上等于式量,单位是molC.物质的量就是6.02×1023个微粒的质量,单位是g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体【答案】D【解析】解:A、物质的量不是物质质量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单位是mol,故选项说法错误.B、物质的量不是物质的数量,数值上等于物质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是mol,故选项说法错误.C、物质的量的单位是mol,故选项说法错误.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量之一,物质的量等于物质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是mol,一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的微粒个数是6.02×1023个;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意义,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单位、应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底部还留有硫酸铜晶体)加入一定量的水,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一定正确的是()A.溶质的质量增加B.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所得溶液颜色变浅D.溶质溶解度变大【答案】A【解析】解:A、向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底部还留有硫酸铜晶体)加入一定量的水,硫酸铜晶体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增加,故A正确;B、向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底部还留有硫酸铜晶体)加入一定量的水,所以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向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底部还留有硫酸铜晶体)加入一定量的水,硫酸铜晶体溶解,所以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如果是饱和溶液,溶液的颜色不变,如果是不饱和溶液,溶液的颜色变浅,故C错误;D、溶质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A.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考虑本题.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关即溶液的浓度有关.20.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答案】D【解析】解: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正确;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21.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1)人类目前主要依赖的能源是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 、天然气.(2)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 ,会造成酸雨的是______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______ .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______ .A.减少煤的浪费B.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3)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氢能作为理想的能源,重要原因是它的燃烧产物无污染,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2mol氢气中约含______ 个氢原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答案】石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AC;2H2+O2点燃2H2O;2.408×1024【解析】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石油.(2)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会造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一氧化碳.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和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故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AC.(3)液氢与液氧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一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2mol氢气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2×2×6.02×1023=2.408×1024.故填:2H2+O2点燃2H2O;2.408×1024.(1)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2)根据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和形成酸雨的气体的记忆,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分析;(3)液氢与液氧燃烧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根据分子结构以及物质的量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关键是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22.(1)科学家用通电的方法使水分解,从而证明了水的组成.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______ ,与两者的______ (填“质量”或“物质的量”)之比相等.(2)科学家还用点燃氢气,证明燃烧产物的方法,证实了水的组成.如果将电解水产生的氢气直接缓缓地通过装有足量无水硫酸铜的仪器a,在导管口b处点燃,然后把干冷的烧杯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除了a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外还有______ ,a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______ .【答案】2:1;物质的量;b处有淡蓝色火焰产生、烧杯内壁有水滴;吸收水【解析】解:(1)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与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2)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硫酸铜能与水反应,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除了a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外还有b处有淡蓝色火焰产生、烧杯内壁有水滴,a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吸收水.故答为:(1)2:1,物质的量;(2)b处有淡蓝色火焰产生、烧杯内壁有水滴,吸收水.(1)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回答;(2)根据氢气燃烧的现象、硫酸铜遇水变蓝色分析分析回答.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蓝色硫酸铜晶体,常用此白色粉末检验水的存在.23.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1)下表是KNO、N a C 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Ⅰ.20℃时,N C的溶解度是______ /100水.Ⅱ.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Ⅲ.从KNO3溶液中得到KNO3的一般方法是______ .Ⅳ.根据表内数据可知,KNO3和N a C 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Ⅰ.蒸发前原溶液是_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______ .Ⅱ.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 (填字母).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无法判断.【答案】36;;;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36~36.3;不饱和;9;C【解析】解:(1)Ⅰ.由图表可知,20℃时,N a C l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故填:36;Ⅱ.30℃时,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故填:;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从KNO3溶液中得到KNO3的一般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Ⅳ.根据表内数据可知,KNO3和N a C l在20℃~30℃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所以KNO3和N a C 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36~36.3;故填:36~36.3;(2)Ⅰ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共析出5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析出4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4g晶体,所以共析出9g;故填:不饱和;9;Ⅱ、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故选:C.(1)根据溶解度的含义、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NO3和N a C l在20℃~30℃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进行解答;(2)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进行分析;根据题中的数据以及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进行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知道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24.根据如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仪器a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有______ (填字母序号).(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该装置与另一可选用的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 .若采用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应从______ 端进气.(填“b”或“c”)【答案】集气瓶;2H2O22H2O+O2↑;AC(或AE、AF);B;随开随用,随关随停;b【解析】解:(1)标号仪器是收集气体的集气瓶;(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该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A,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所以不能用B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B装置较好,可通过止水夹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随开随用,随关随停;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从长管进气,将空气挤压到集气瓶底部排出;故答案为:(1)集气瓶;(2)2H2O22H2O+O2↑;AC(或AE、AF);(3)B;随开随用,随关随停;b.(1)据常用仪器回答;(2)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并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据气体的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