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推进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进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

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进展。

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怀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XX,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

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

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
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

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

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

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

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舞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

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舞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

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

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
子女的健康成长制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养教育的良好方法。

全面推进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进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养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养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养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养教育的理解
素养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身心素养等。

由于素养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养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养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养的提高。

在实施素养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操纵人
的个性的进展,即过于鼓舞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养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制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养教育了。

其实制造力与智力不同,制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

制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制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制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制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制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制造力是素养教育的一大误区。

(3)认为“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

“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观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

素养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

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

(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养教育
要实施素养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养教育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养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养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养教育。

同志曾指出:“要说素养,思想政治素养是最重要的素养,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养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关键。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养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养教育工作之首。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养教育的重点。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GJ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

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纳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XX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养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进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制造力的基本条件。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进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

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

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
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GJ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观赏美和制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