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作者:陈歆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孔子提出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孔子的君子人格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有机统一的,涵盖“君子之质”与“君子之文”,且“文”与“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石,是道德的总称,是君子“质”之本,而体现“仁”之本质的外在形式为“礼”,因此礼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孔子从内转功夫与外转之方阐述君子养成之道,于内不仅须笃志于道、重学慎思和勤于内省,向外还应重视躬行实践、推己及人,一贯忠恕之道。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文质彬彬;内外兼修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3-0090-04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
孔子生逢其时,提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以期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对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一言以蔽之曰“文质彬彬”,即文质并重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
君子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养成之道。
一、孔子的人生阅历(一)生于曲阜大族孔子君子人格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就文化环境而言,鲁国在古代文化史上地位显赫。
鲁国拥有天子礼乐,传承了最多周朝的文化,可谓“周礼尽在鲁”,后众姬姓之国敬奉它为宗国。
孔子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虽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自然感受的文化甚多,这对于孔子的教养和成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环境和曲阜古文化的感染双重影响之下,孔子幼年就已经接受且敬畏周的贵族政治制度了,从而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长于贫贱之中孔子幼年在贫贱中成长,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
双亲早逝[1],他不得不靠自己独立谋生,“多能鄙事”,同时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例如阳虎的侮慢,可以说年少的他经受了生活的极大考验。
这促使他后来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
孔子思想的形成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的是需要他不断地进行实践与探索,积累人生经验,从而更好地建构并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在鲁国从政,后碰壁,被迫出走,开始周游列国,前后十四年,他虽经历艰险,却坚持不懈,虚心求教,悉心研究,一心“行道”。
如此丰富珍贵的人生经历,推动了他思想的发展。
在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孔子思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有关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意蕴丰富,那么其要义为何?从孔子的论述来看,君子人格不是单一、片面的,应该是全面的、发展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是有机统一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质”意为质朴、朴实,可视为人的内在精神、道德品质,“文”意为文采,指人的外在修养和行为表现。
若一个人的朴实多于文采,易显得粗野,反之则有虚浮之嫌,所以只有内外兼修、文质并重的人才可称得上君子。
“文”与“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所以君子本质上是知情意、真善美有机统一。
(一)君子之质1.质之根本“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石,是道德的总称,是君子“质”之本。
《论语》中不同的对象问“仁”于孔子,孔子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如果将“仁”解释为人格的抽象概念,一切便可通解了。
孔子用一个抽象名词描述为“仁”,用一个具体的名词则表述为“君子”。
“仁”字最恰当的理解莫过于以人格释仁,《中庸·表记》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体现“仁”这一抽象人格的前提是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曲尽相互之道,才能形成人格,得出一个人,“仁”是完成人格的必要条件。
孔子之“仁”,主要目的是教为人之道,如何尽人之性。
“仁”具有多种含义,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们将其解释为“爱人”,不管可以引申出多少种其他含义,实质上还是以“爱人”为中心,且在此基础上有所衍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是仁的根本内容,而孔子所倡导的爱是差等之爱,不同于墨子的“兼爱”,爱好仁德之人,推己及人,先爱自己,到家人、朋友到社會上的他人。
仁不仅有爱人的基本内涵,且据此发展出了一些其他用法。
例如,樊迟问仁,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里的仁者指有德之人,第二个仁指道德。
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与“君子不忧不惧”同义,此处的“仁者”指积极向上且有高尚道德品质之人。
还有,《论语·卫灵公》记载“当仁不让于师”,此处的仁指真理,有爱吾师而更爱真理之意。
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为主旨的仁而加以充实并逐步完善的。
2.质之所在对于君子之“质”的研究,一部分学者采纳《论语》原文的某一表达作为其界定。
例如,钟肇鹏在《孔子研究》一书中,将“知”“不欲”“勇”“艺”视为“成人”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属于“质”的方面,其中的君子典型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
他认为,“文质彬彬”中孔子强调的“质”是指仁、义等封建道德品质而言,一个人的道德、作风、才能,都属于“质”的方面[3]。
另一部分学者通过总结孔子君子人格特征的表达,对君子之“质”形成了系统化的表述。
陈来在《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一书中提出,在《论语》中,“君子”之道及“君子”之德是最主要的话题,而解决好道德问题是成为君子的关键[4]。
诸多道德问题的核心是怎样处理义利关系,应义以为上,然后取利,义重于利。
孔子时常把“小人”和“君子”作对比,以突出君子高尚的道德品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义利观”,君子行义,小人逐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表明君子要有坦荡的胸怀和不怨天尤人的修养;“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严于律己,遇事先自我审视,小人只会过度地要求他人、推卸责任。
针对道德问题,孔子主张“成仁取义”,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中,“人己关系”是一个基本问题,孔子说自己是“一以贯之”,即指“忠恕”之道。
“人己关系”主要讨论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以及自身的一些做法,孔子认为要在维护自身利益和立场的时候,需注意有没有妨碍到他人,通过共情来体会他人的难处,同时不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意志强加于他人。
此外,孔子探讨了“好恶”“善恶”问题。
“好恶”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不可盲从他人的态度,培养独立辨别“善恶”的能力,方可实行仁道。
如孔子提倡好仁、好义、好德,这些“好”字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
修身功夫可说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修身之学”的体系。
《论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修身”一词,但是有“修己”“正身”“求诸己”等相似的概念,都强调在道德实践中要以自己为主体,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孔子的君子人格和修身问题是紧密联系的,他提出了不少修身方法,如“求己”(君子求诸己)、“博文约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自讼”(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自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由此可知,孔子的君子思想有鲜明的实践特性,与修身这个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孔子那里,德行是一个对于君子人格来说很重要的问题,君子人格的关键也在于德性,因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就是整体的品德、品质。
所以如何养成高尚的美德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孔子始终把关注行为者本身——人放在突出地位,因而该着眼于人自身的修养,孔子讲“仁者人也”,足见“仁”之重要性,其被视为最高的德性和全德的代表,其他具体德性条目都是与“仁”相关,围绕其展开的。
君子之道,重在践履,始于修身,后至家、国、天下。
为仁由己,把行为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先求诸己,后广泛爱人,践行忠恕之道。
(二)君子之文1.博学于文于理想的君子人格而言,内在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很重要,但同时文采华饰也是界定君子人格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君子之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关于“文”的含义,以《论语》为研究对象,钟肇鹏在《孔子研究》一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主要用法。
第一,指广义的文化知识。
所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都是指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
孔子对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习典籍去完成的,从文献方面来说,就是传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第二,指技艺、才艺方面内容。
子曰:“依于仁,游于艺。
”旧注皆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编者注)为说。
“求也艺”则指才艺。
第三,包括诗教、乐教、语言文辞等方面的修养,孔子认为这些都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文学艺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诗、礼、乐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使人感发起兴,思想情感必须受礼、义的制约,而乐是诗和礼的统一。
诗歌不仅可以使人陶冶性情,还是当时政治和外交上不可缺少的辞令,所以说:“不学《诗》,无以言。
”还有,孔子明确了诗歌和政治、民俗、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主张充分利用诗歌兴、观、群、怨在社会教育中的价值。
此外,孔子的乐教同诗教一样,同样重视乐教的社会教育作用。
他提倡礼乐之治,指导思想是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中有中正、中和之意,庸为用也,常也,故中庸即执中方为永恒之道。
“过”与“不及”构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皆不可取,而“中”是分界点,只有把握两端,坚持执中,做到恰到好处,才是好的,恰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和表现形式,只有通过优美的语言文辞,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使之更具有感染力,从而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因此,在语言文学上,足见修辞的重要性。
2.约之以礼孔子认为,体现“仁”之本质的外在形式为“礼”,因此礼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
于时代而言,只有重新确立周礼的权威地位,大家安其位、守其份,才能改善当下动荡不安、攻伐不休的严峻局势。
于具体的个人而言,“不知礼,无以立”,礼狭义上指周礼,包括君臣之礼、父母之礼、兄弟之礼、朋友之礼、凶礼、吉礼等,依据不同身份、场合而适用。
此处的礼指礼仪、仪式,存在等级、远近亲疏之分,因此而产生差别,要有所区分。
此外,《论语·雍也篇》记载:“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此礼泛指一切行为规范和制度,是抽象的约束。
仁可视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外在的制约,仁的美好德行需要借助礼的行为体现出结果,如果没有礼的这种行为,就无法将仁的美好德行外显出来。
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是密切联系的。
三、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如何成為君子?这是孔子终其一生的探求和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