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
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
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
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
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
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
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
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
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
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
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
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
二、含英咀华读故事1、听读——走进文本要求:认真听,正字音、断句读2、朗读——感知内容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2、指名三同学每人读一段。
其他同学点评。
3、译读——掌握词语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不理解的地方小组间进行讨论。
解决不了的,提出来,集体解决。
归类检查: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一词多义固定句式4、分角色朗读——把握形象要求:体会人物的语气,态度,可以适当地加入动作等肢体语言,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把人物心理活动直白地说出来。
妻子:对邹忌是偏爱,非常肯定邹忌之美。
“亲爱的,当然你美,不要说徐公比不上你,全世界的男子您是最美的,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啊。
” 妾:地位低微,必须顺从妻子的观点。
“老大说你比徐公美,我哪敢说你比不上他啊,说出真相来,既得罪了老大,又得罪了你,我这日子可怎么混!做一只“她云亦云”的传声筒,这就是我的命!”客:语气平淡,敷衍应付。
“你这样问,我哪里好意思说出徐公比你美啊!我可是有求于你,惹你不高兴,我不是不识时务,自讨没趣吗邹忌:幸亏我没有被这三个人蒙蔽。
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要听到周围的人说实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也不是诚心来欺骗我,但由于各怀心事各怀目的,都隐瞒了事实。
由此可见,听到耳朵里的不一定是真话。
家庭小事如此,国家大事更是如此。
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听到的会是真言糟糕!我必须去见大王。
他是个聪明人,一定会明白我的苦心的。
齐威王:我就知道邹忌这家伙今天来见我,绝非只谈家庭琐事。
作为一家之主他听不到真话,显而易见,作为一国之君,我听到的更是一些明哲保身的顺耳之言甜言蜜语啊。
看来,广开言路,倾听逆耳真言才能掌控国家弊端,从而革新政治,取得大治啊。
那就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吧!教师: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可以看出大家对人物形象把握地很准确,很到位!这取决于你们反复读书,认真揣摩。
读书就要这样,在有限的文字里玩味,挖掘出丰富的意蕴。
好,我们继续探究和挖掘!三、探究挖掘品故事1、说说邹忌其人思考: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邹忌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求实的精神。
(讲求实际。
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两次“窥镜”,都是在调查研究。
俗话说三人成虎,邹忌没有相信三人的话,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
“暮寝而思之”,说明他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不受别人的谎言所迷惑。
分析很好,课堂上我们要手不离书,字字有依据。
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2、谈谈威王的态度思考:齐威王对邹忌的进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从哪里可以看出A语言“善”:是他肯定邹忌讲的对,讲的精彩;表明自己的态度,接受邹忌的建议虚心纳谏。
B从他下的三条命令可以看出,他纳谏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强。
3、议议进谏技巧思考: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A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B他没有直接谈国事。
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
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