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论文浅论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论文题目浅论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系部经济学部 _专业经济学班级 09经济学3班学号 16020903039学生姓名王文杰指导教师胡建新浅论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摘要:提到通货膨胀,很多人可能会有谈虎色变的感觉。
其实,通货膨胀与市场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历史几乎一样古老。
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不断上升,楼价高居不下,人民生活压力甚大。
这些情况与通货膨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类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等结合当前我国实际状况分析,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通货膨胀的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通胀定义原理通胀类型通胀产生的原因解决通胀的政策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原理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是货币富豪。
当纸币的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要减少,也就是纸币贬值。
由于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购买同样的商品就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纸币,表现为物价上涨,而且不只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结算制度的改进,支票流通的扩大,货币的范围已不仅限于纸币,而是扩大到银行的全部存款。
货币范围扩大后,通货膨胀的概念应该相应的改变为: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市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具体来说,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普遍物价水平上涨,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货币是实物交换过程中的媒介,货币也就代表着所能交换到的实物的价值。
在理想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货币供给,如央行印刷,币种兑换)应当与实物市场实物数量的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就能稳定,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当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也就是300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一般的经济学论主要把通货膨胀分为3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
(一)、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价格上涨缓慢而且可以预测的通货膨胀,其年通货膨胀仅为一位数。
世界上许多通货膨胀都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时物价较为稳定,人们对货币较有信心,相信钱的价值不会在一年内有大的变化。
人们在签和同事也愿意以货币形式来表示价格,他们相信商品的相对价格不至于变得让他们不能接受。
(二)、急剧的通货膨胀当总体价格以20%、100%、200%,甚至是1000%、10000%的速度增长,这被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
发达国家有时也会被这种通货膨胀所困扰,如意大利和日本。
此外,阿根廷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曾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发生过高达50%~700%的急剧通货膨胀。
发生这种通货膨胀的国家,在价格被竭力稳定后,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现象。
并且这个国家的人们对于本国的货币会没有信心,因而会运用一些价格指数或外币作为衡量物品价值的标准。
(三)、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被称为经济的癌症,这种致命的通货膨胀以百分之一百,甚至是百分之万亿的速度上涨,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市场经济。
最著名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20实际30年代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
当时该国政府日夜不停地开动印钞机,把纸币发行到天文数字,同时也把物价推到了天文数字。
如在该国1922年初拥有价值3亿元的德国债券—堪称巨富,而在两年之后,这么多的钱连一块冰糖都买不到。
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真正原因是资本对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
换句话说:相同单位的资本要求得到相等的投资回报,即资本无差别化。
然而现实中资本无差别化不可能存在,这往往受到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影响。
所以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产生了利润平均化的级差,这种行业或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级差利润率可以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取得某种均衡,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就会拉大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受利率,分工,行业生产力,投资规模,科学技术的保密程度,人力资源,品牌,信誉、专利、标准、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创新的推动,市场需求的波动,劳工的议价等会使资本利润率产生差异,进而价格被扭曲。
之所以会这样,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使投资者觉得投资有差异,利润率也应当有差异,因而通货膨胀通常发生在利息率降低,通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
在这时,那些充足的资金会迅速的从利润率低的行业流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即流动资金越多,对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要求越迫切。
而在高利息率时期,资金紧缺,各行业对利润率平均化要求不高,因而行业间利润率差就高,但是如果各行业的相对利润率被充分扭曲时,高利息率下同样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
CPI指数是个不太准确的概念,因为它不能包含全部商品,事实上未包含的商品往往具有更强的指导性。
如创新的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售价高而占GDP的比重小;而另一些将要被淘汰的产品价格偏低,占GDP的比重也偏低,统计指标常常将之忽略。
货币银行学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财政赤字、信用膨胀、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外债、国外与国内通货膨胀的互相影响这几个方面。
(一)、需求拉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进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
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
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⑶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四、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原因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
这与以前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
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中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分别讨论为什么会出现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个类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是外汇流入过多。
近年来,外汇流人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途径。
从2000年1月到2010年9月我国的外汇占款与储备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之比。
在2001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为43%左右,2006年初这一比例超过100%,此后这一比例继续上升,最高时达到129%,目前维持在120%左右。
这意味着我国的基础货币完全是由购买外汇投放的,不仅如此,中央银行还得通过其他途径回收因购买外汇投放的部分基础货币。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但是,我国的物价上涨却有其特殊性。
当流动性过剩出现时,首先上涨的是资产价格,随后商品价格开始上涨,而且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