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项目

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项目

《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项目》建设需求二〇〇九年六月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目录一、项目背景和现状 (1)(一)背景 (1)(二)现状分析 (2)二、总体方案 (5)(一)系统概述 (5)(二)建设原则 (6)(三)建设内容 (8)(四)技术要求 (11)三、系统建设需求 (12)(一)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 (12)(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 (13)(三)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 (17)(三)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系统 (20)(四)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26)四、参考资料 (27)附件1:《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国统制[2007]11号) (27)附件2:《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手册》 (27)附件3:《卫生监督信息汇总表使用手册》 (27)附件4:《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27)附件5:《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 (27)附件6:《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 (27)一、项目背景和现状(一)背景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2000年以来,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但是,由于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都是新成立的机构,基础差、底子薄,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成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卫生监督工作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为此,2006年12月卫生部印发了《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具体内容,指导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

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卫生部“三定”规定。

按照“三定”规定,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由卫生部承担。

为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做好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和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业务应用软件建设,从2003年开始,卫生部组织了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有关专家,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了《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项目》(下简称《项目》),并于2007年底通过卫生部、财政部批准,正式立项。

《项目》紧紧围绕《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突出体现全国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主要内容是全面加强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硬件网络平台建设和全国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实现卫生监督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对被监督单位和人员打破地区界限的全国范围内监督和监控的卫生监督新局面。

同时,根据职能调整,增加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发布平台内容,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服务。

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是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和目标,是实现卫生监督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完善的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应涵盖《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中规定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科学地完成卫生监督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统计和分析,辅助实现卫生行政许可审批、卫生监督执法、决策指挥和信息发布。

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管理跨度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二)现状分析为充分了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业务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需求》,2008年年初,根据《项目》领导组的要求,项目办公室制定了《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项目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方案制定了《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项目需求调研方案》,认真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调研选择有代表的地区,通过填写调查表和开展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进行。

调查表发放到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湖北、辽宁、安徽、四川、浙江、重庆、哈尔滨、深圳、辽源、吉安、常熟、唐山路北区)。

代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省、市、县三级机构,在北京、甘肃、吉林三省市进行实地调研。

1、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情况:截至2008年3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建立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全国共有427个市(地)和2667个县(区),97.6%的市(地)和96%的县(区)的改革方案获地方政府或编制部门批准,组建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很多县(区)级的卫生监督机构还在乡镇和街道设立了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全国卫生监督人员队伍达10万余人。

2、卫生监督业务工作情况:卫生监督业务涵盖食品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学校卫生、传染病与消毒、医疗机构、血液管理、放射卫生、母婴保健和人类生殖等十多个专业领域,2008年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报告,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等10个专业共有被监督单位7464395户(尚不包括医疗服务和采供血等机构),管理相对人的数量非常庞大,卫生监督的行政许可、现场监督检查以及行政处罚等业务工作量巨大。

根据职能调整,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在原承担卫生监督职责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拟订食品安全标准,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拟订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等职责,食品餐饮消费环节的安全监管和化妆品质量监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3、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情况:根据调研,全国31个省份的省、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大多数配备了信息化硬件基础设备,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央通过实施中西部项目大大加强了中西部省份的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主要卫生监督机构,具备了使用简单业务应用系统的基本条件。

省级卫生监督单位大多设立了独立的信息科室,有计算机房、4台以上的服务器、有基本的网络设备和局域网络环境,可以通过专线方式接入互连网。

市级和区县级机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单位具备互联网上网环境,有服务器、PC机等信息化基础设备。

全国约2/3的卫生监督机构开发使用了各类的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软件,在各自地区内使用,业务主要包括卫生行政许可审批、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办公自动化等方面。

其中北京市、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单位开展工作较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系统相对全面、成熟。

网站建设方面,省级单位90%都已建立了面向公众的门户网站,部分地市和县区也建立了面向公众的门户网站。

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希望国家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开发普遍适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业务系统,实现卫生监督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全国卫生监督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总体方案(一)系统概述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包含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全国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发布平台等软件开发。

首先,建设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

建设全国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国家公网,与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互连互通,实现卫生监督数据信息共享。

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有较高的信息处理、存储性能,要有较高的信息备份、安全性能。

其次,开发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软件。

建立统一使用的全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快速、高效、准确、完整收集全国卫生监督信息;开发普遍通用的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提高卫生行政许可效率,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开发普遍通用的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系统,规范现场执法行为,提高现场快速执法处置的能力与效率。

第三,开展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整合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协调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原则。

系统的开发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策略,按《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即总体分析与总体设计),充分考虑与其它系统以及后继系统之间的信息关联,设计好信息接口。

2、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衡量软件质量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每一个提交给用户手上的系统都应该是实用的,解决问题的。

适应性是软件质量体系中重要的指标之一,系统的设计之初就应以适应于多种运行环境,而且必须具有应变能力,以适应未来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3、先进性与发展性原则。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无线网络、手持设备等电子技术,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发展性。

4、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

在计算机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中,所有软件产品的选择必须坚持标准化原则,选择符合开放性和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软件开发中,数据规范、指标代码体系、接口标准都应该遵循国家和行业规范要求;系统也需要将建设成果以标准化文档的方式提交出来。

同时遵循卫生部卫生监督行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数据标准。

5、安全与保密原则。

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必须有高可靠性,并对使用信息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

在技术上,应采用严格的安全与保密措施,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保密性和数据的一致性。

为此,在设计与软件开发中须采用安全保密措施。

在应用规划上,通过建立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系统,以统一的规划保证系统安全的压力和强度。

6、保护现有投资原则。

要充分考虑现有资源,保护现行系统,新系统尽可能在各地原有机器、设备上运行,而且需要最大限度地与原有网络和数据库兼容。

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等已经先行建设了的业务系统,需考虑本系统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和接口问题,避免重复投资。

7、易用性原则。

系统通过统一界面操作风格、完善的在线帮助、完善的录入控制、人性化操作设计,使得其中大部分的操作可以通过直接操作即可掌握;最结合完整、详细的用户手册、在线帮助和培训工作,确保信息系统易使用,方便推广实施。

8、灵活性原则(1)业务逻辑必须便于变更调整,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化,某些业务逻辑有可能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和修改工作。

系统在这方面应提供方便性,同时保证不影响系统稳定性。

(2)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伸缩性,能够运用于复杂或简单的需求情况下。

对于不同规模、运行不同业务的卫生监督部门应用本系统时,系统应该具有方便快捷的扩展或缩减方法。

(3)系统能够实现分散部署和集中部署,任何方式都能实现数据集中和汇总。

(4)系统能够实现异地远程安装、维护,便于系统维护升级降低维护成本。

(5)可以通过升级服务器,实现系统自动升级功能。

(6)提供简单灵活的数据接口,便于和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三)建设内容1、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国家级系统网络平台是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的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的基础平台,是保证各级卫生监督信息准确及时的采集、存储和传输(上报、反馈、发布)的基础。

通过项目的建设,初步建立和形成国家级的硬件环境和配套的系统软件平台,建设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数据中心,为全国卫生监督信息存储、使用和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