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美术鉴赏?其本质是什么?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2.欣赏者首先应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欣赏者一要注意把感受、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作品,有时还需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在欣赏中逐渐得到较为深刻完整的认识,因为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是画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按排的,都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面对抽象美术作品时,欣赏者要学会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只有多看、多想、多实践才能逐渐对一般的艺术规律有一些基本认识,有了这些认识,则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美术鉴赏中,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每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
要想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不仅需要接触作品本身,还要了解不同艺术样式,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此外还应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修养,方能真正成为一个高水平的鉴赏者。
2.简述中国人物的“形”“神”论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1.中国古代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
虽然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却包含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形指身体,神指精神或心理。
2.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洛神赋图》在气势恢宏的大汉王朝结束之后,第一、魏晋南北朝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文人开始有了较多的思想自由,在艺术界,艺术要表现人们主观情趣的要求被突现出来,顾恺之等画家们已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外形,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来。
第二、顾恺之也是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士大夫贵族家庭。
仕途及艺术方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顾恺之自己的努力。
除过众多客观原因,顾恺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顾恺之天资聪颖,从小又受有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从少年时期便禀赋超群,显现出极强的艺术潜力。
离开礼教和政治等严肃的话题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在顾恺之的作品中被充分用到。
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顾恺之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著述和画迹。
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为后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魏晋时期的整体美学思想和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古代绘画史整体的发展走向。
3.你怎样理解古希腊艺术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基础?1.希腊人对神的看法就十分独特,他们不像埃及人那样视神为宇宙中探不可测、高不可攀的绝对权威,而仅仅把神看作强健、聪明和更加理想的人.2.希腊人十分看重“数”这个概念.确立美的客观规范.3.希腊人是最早摆脱泛灵论的思维方式,在思维中加进了分析判断,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民族。
.4.中国传统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是什么,并举例具体说明?1.文人画家,指在绘画上有一定造诣的文人和士大夫,他们的画称之为“文人画”。
艺术追求以画家的主观意向为创作源泉,它不着眼于存形写照,带着一种游戏的、无意图的、无劳累感的轻快性,带着一种自我享受、自我超越的浪漫气息,表露出生命的内在精神活动、思绪与情怀美学理想文人画作品格法精备,这种不形似,只是其精神不专注于形似,其用笔时,自然流畅,意到便成。
它是世间万物已记熟于胸,任意画之却无不形似,与自然默契相合、浑化合一的最深心灵的表现。
其神情超于物体之外,而寓精神于物象之中。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2.例如:苏东坡《枯木竹石图》。
他一生屡遭流贬“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中国”,但总能以妙到毫巅的笔墨来表现和抒发自己的“象外人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为后世提供一种理想的人生范式。
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说东坡书画“长于趣”,这画中聊聊数笔, 却实得自然之趣。
虽无外景烘托,但“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的象外之意却跃然纸上,在绘画方面,他既是画家,又是文人画(士人画)理论的奠基人。
他极度推崇王维的以诗入画、诗中有画之法,也正是看重王维的“象外”之意。
苏东坡这幅《枯木竹石图》既实践与发展了文人画的水墨技巧,又强调文人画意在画外的境界。
这一切,全部因了苏东坡痴痴以求的象外之意——画为心声、画乃心画,心灵世界与精神家园,全在象中寓含!意寓于象,象则表意。
图画中描写了枯木竹石之类自然物形象,却引得欣赏者由此而联想及彼(象外),借物(象)以抒情。
苏东坡提出并实践的这个“象外之意”概念,即是明白地指出:“象”并不是艺术的“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材料”而已,艺术中的真正内容,应是像外之意。
这幅《枯木竹石图》不过是借枯木竹石之象,而表达东坡自己的胸臆:既是东坡图像外如丑石重压之坎坷人生的纯粹写照,也是东坡图像外如枯木不朽之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
5.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其意义何在?1.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2.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
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
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
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
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艺复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授希腊语的学校,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3.这场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其主要核心是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文艺复兴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巨大生命力。
因此促进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也为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
但是,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6.中西传统绘画在观念和语言的差异是什么?并举例具体分析。
1.观念上: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黑白色,还有朱砂红。
看一副中国画,看的是意境,有画者的主观意识在里面,表达了画者的一种思想和境界。
中国画中较多山水画,要不就是动、植物画。
很少有看到描画任务的画。
它讲究的是一种整体和谐性。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着其实在画里面就展现出来了。
中国画在于写意,偏重于主观因素,并以诗画结合、形神兼备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力图创造出一种和谐美。
西方画以油画为主,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刻画生动。
对客观事物的刻画要求精准。
并且西方画很多都是刻画人物的,在我觉得画家们都喜欢自画。
西方绘画概括的讲分为两大派,即写实派和抽象派。
西方绘画着重色彩,追求真实的美感。
到了现代,西方兴起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西方现代派绘画等等。
纵观东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过程,无论在客体对象表现,还是内在审美意象的追求方面,都体现出人类希望充分表达自我、追求和谐的一种理念。
2.语言上中国画讲究的是画意,更注重“气韵生动”。
中国的水彩画既保留了西方绘画直观性的视觉效果,也吸收了中国画中的意韵趣味,使水彩画的表现语言更趋于完美西方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偏重于外在感性的特点,不管是写实的形色和谐,还是象征的光色一体,绘画语言通过与色彩、造型、空间的影调层次和材料、笔触的质感肌理的不同组合方式,展示了鲜明再现性和偏于视觉经验的特点。
3.比如西方的油画《珍珠女郎》是用油调和油质颜料在特制的布、木板、厚纸和墙壁上作画。
重形似、重再现、重塑性,运用焦点透视以面塑性,颜料具有较强的遮盖力,色彩丰富,能充分的表现物体色彩变化,极富有真实感。
再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神仪在心”,将一个风姿绰约、漂亮非凡、光润玉艳的洛神美女恰到好处地刻画了出来。
尤其是在画卷的前两段中,洛神的那种形态美,衣袂飘飘,给人一种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感觉,充分表现出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生动地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刻画了出来。
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的特点。
7.中西文化交流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人物画的影响是什么?并举例分析。
1.西方美术向中国的渗透肇始于意大利人利玛窦。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利玛窦定居广东肇庆,正式揭开了天主教会进人中国内地的序幕。
因为传教的需要,利玛窦带来了“天主”和“天主母”图像,可以说这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油画。
由于传教士所带来的绘画与东方绘画有着本质的差别,它们很快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西方美术的冲击和影响下,明朝的一些画家在技法上开始有意地向西方学习,对传统国画进行了探索性改革。
在人物画方面有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强调人物动态与结构的准确,用明暗关系对面部与手进行较为深入的刻画;山水画方面最早接受西方影响的是吴彬的“写实主义”画风,后来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画派”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绘画的经验,利用黑白变化来加深构图的纵深感与山石的结构,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清初,西方近代美术对中国绘画影响的主要表现不是在传统中国画所经受的刺激和改造方面,而是以某些西方美术种类和样式不断地、大量地引进为显著标志,如油画、版画、雕塑等的大量引进,从而使中国美术整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中版画、雕塑等,虽然在中国传统美术中早已存在类似的样式,但细究中国近代版画、雕塑的缘起和发展及其本质特征,不能不承认,主要还是来自西方近代美术的影响。
2.受南怀仁影响,清代画史中最早开西洋画风之一的焦秉贞所画的屏风《桐荫仕女图》甚至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
这表明中国部分画师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西洋画法的透视、明暗、光影、远近、浓淡及设色等技法。
较早传人的西方绘画理论有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所著西画技巧《画答》(1629年)。
后来,年希尧仿照西方绘画透视学撰写了《视学》(1729年),是我国学者最早研究西画透视学的专著。
8.徐悲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有什么贡献和重要影响?1.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
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