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江苏高考名著阅读 《茶馆》

2013江苏高考名著阅读 《茶馆》

四、《茶馆》表现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 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 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 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 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 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 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 与旧时代的冲突。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 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 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 物。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在群魔乱舞、鬼蜮横行的同时,广大人民以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灾 难深重。学生无端遭受毒打;教师穷得吃不饱肚子;名厨师找不到工 作,只好去给人满为患的牢狱里做饭;名艺人混不到饭吃,好东西都失 传了。尤其是茶馆主人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这三个同病相怜的老朋 友碰在一起,他们一腔悲愤无处发泄,为了悲悼自己的不幸,三个老人 异常悲伤地自撒纸钱,自唱葬歌,来了一个自奠自葬。这个场面含义也 非常深奥,作者在让他们埋葬自己的同时,也埋葬了万恶的时代。 在这一幕里,作者除了“埋葬”之外,还通过康顺子、王大栓、周秀华等 人投奔游击队等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的光明前景,中国将 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其突出之处在 于,在与时代“共名”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 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 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在当时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它是将《死 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八、情节赏析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 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赴,在这三个场赴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 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 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 衰退的局面。 第一幕中康梁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表演,一方 面是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 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 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裕泰茶馆老板左右周旋,企 图使生意兴隆;在第二、第三幕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 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 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 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 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主 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抗战中被日本人抢去资产,抗战后国 民党当局将其当做“逆产”没收从而陷入彻底破产的境遇,做了一辈子顺 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妄图“改良”赶上时代,生意却越来越坏,到最后 连“茶馆”也被官僚与骗子联手抢去;在清代“吃皇粮”、有旱涝保收 的“铁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爷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贩,过着朝不保夕的 生活。 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王利发
剧本通过政变后的一天在茶馆中发生的人和事,体现出这个时期的阶级 矛盾和社会状况:特务、打手任意打人捕人,栽赃诬陷;就连太监都是 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甚至荒唐的要娶老婆;帝国主义者在大肆倾销货 物、贩卖鸦片、在幕后操纵封建官吏。一些经济上困难的老百姓沦落到 卖儿卖女。政治上毫无人身权力就要挨打受辱。这个时代就如剧中人所 说的“你完啦!” 剧本的第二幕的开始时,是经过十几之后,中国进入了更悲惨的第二个 时代,也就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剧本第二幕反映的就是这个历史时 期的社会现实。 辛亥革命虽然将清朝帝国送进了坟墓,但国家和社会并没有因此安定和 进步,胜利果实落入了反动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列强趁袁世凯刚死,群 龙无首,政局混乱之际,各各支持自己的代理人,大打内战,形成互相 乱打、不讲理的局面,而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特务、走狗比早年更 加猖狂。同样在于路茶馆里,照样有大批的人在战祸中流离失所,男女 难民乞食街头,无辜的学生被抓走。连那曾经生意兴隆的王掌柜,现在 也厄运临头。茶馆“改良”后还没开张,巡警、特务、散兵游勇就接二连 三的趁火打劫。都说明这个社会是恶人的天堂,人民的地狱。它与满清 一样注定要被埋葬。 第三幕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下的北京城里的惨况。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可是前门赶走了狼,后门又进了 虎。日本侵略者刚走,国民党就接踵进了北京城。它们经济上已接 受“逆产”为名,大肆搜刮人民财产,掠夺民脂民膏;政治上实行法西斯 特务统治,疯狂反共反人民。中国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剧本以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了以沈处长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 水火不相容的阶级矛盾。 剧中的沈处长是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委员、宪兵司令部的处长。它是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条凶恶走狗,是一个集官吏、流氓、 强盗与医生的恶棍。它作为管理、强盗,既可以接受秦仲义的“逆产”, 又可以抢夺王利发的茶馆;作为流氓,他除了本人花天酒地外,还 是“花花联合公司”的董事长,专门经营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买卖青 年妇女的勾当。从这个人物可以看来,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此外,剧中 写了大批特务、打手、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虽然他们的身份职业不 同,但无一例外不是统治阶级的走狗和奴才。他们虽然都是社会残渣, 但比当时社会上任何善良正直的人生活得都好,也比他们的父辈更 有“出息”。正如小唐铁所说;“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 如鱼得水!”
2测题
第一幕中,_______曾做过国会议员,现在裕泰茶馆天天念经。 康顺子和康大力是_______关系。 3、常四爷因为_______而坐了一年多的牢房。 4、唐铁嘴后来不抽大烟,改抽_______。 5、王利发的妻子是_______。 6、裕泰茶馆的门面房的所有者是_______,后来投身实业救国。 7、第一、第二、第三幕时间分别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 期。 8、烂肉面是第_______幕出现的面食 9、刘麻子是_______而死的。 10、第三幕中,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 更多了,在这些条子旁还 贴着_______的新纸条。 11、老舍先生说: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作者在《茶馆》中 着力刻画了一批“小人物” 。下 列人物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利 发 ②松二爷 ③康顺子 ④崔久峰 ⑤吴祥子 ⑥刘麻子 ⑦宋恩子 ⑧唐 铁嘴 ⑨常四爷 ⑩巡警 ⑾老林 ⑿老陈 A、①②④⑤/⑦⑨⑾/③/⑥⑧/ ⑩⑿ B、①②③⑨/④/⑤⑦⑩/⑥⑧⑾⑿ C、①②③/④⑾/⑤⑦⑧⑩/⑨⑿ D、①③/②/④⑾⑿/⑤⑥⑦/⑨⑩⑧ 12、裕泰茶馆惟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以改变呢? 13、《茶馆》中,王利发为了让茶馆生存下去,进行了哪些改革? 《茶 馆》检 测答案 崔久峰 母子 大清国要完 白面 王淑芬 秦仲义 7、1898 年戊戌变法 袁世凯倒台军阀混战 抗战胜利后 第一幕 逃兵就地正法 10、茶钱先付 11、B 12、 “莫谈国事”的纸条没变。在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没有言论自由, 王利发怕惹火上身。
到。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又处世圆滑,精明强干。他身上有买卖
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这种双重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 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不敢得罪权势,为自身生计只能想方设法进行改 良,最终被逼上绝路。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
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
秦仲义 热情、有追求。主张事业救国。一辈子实业救国,到头来
工厂被国民党当做“逆产”没收,拆毁。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重压 下,破产不可避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2、简析《茶馆》的戏剧冲突。 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 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 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3、简析《茶馆》的话剧结构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第一幕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 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 们自己的事情。因此,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 个横断面。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 逐渐展开。 人物众多,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关 键是衔接得巧妙。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线索既清楚又连贯。 4、简析《茶馆》语言特色。
13、 (1)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2)用小桌和藤椅替代 以前的茶座或铺上了桌布,用美国的广告画替代了醉八仙大画(3)用 唱戏来招揽客人(4)打算请女招待 (5)增加了“茶钱先付”的字条 。 二、简答题: 1、简析《茶馆》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王利发 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其性格特征是胆小自私、谦恭周
七、茶馆情节概括 《茶馆》主要写的是中国历史社会生活,旧社会人们的生活,他的社会 背景是从戊戌维新后写起的,直到抗日胜利,历时近半个世纪。作品通 过北京一个大茶馆的兴盛和与有关人物的升沉变化的叙写,侧面反映了 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现实,并揭示了黑暗腐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制度必然要被推翻被埋葬的历史规律。 其中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 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 过的清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三个统治时期。 剧本第一幕写的是戊戌政变后的清朝时代。
饱经风霜的沉重感。正直善良,乐于助人,敢作敢为,有正义感。
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 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 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 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 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