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苏高考名著阅读---------《茶馆》一、《茶馆》梗概《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
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二、人物形象分析《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
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
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
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
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
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个性化语言:"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4、刘麻子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
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
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
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三、《茶馆》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
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
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
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四、《茶馆》的话剧结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第一幕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情。
比如松二爷的上场表现封建遗老的败落。
刘麻子的出场表现地痞流氓的交易。
就是起贯穿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因此,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渐展开。
人物众多,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关键是衔接得巧妙。
在第二幕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为下一个情节做铺垫。
例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引出了王淑芬与王利发的口角。
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铺垫。
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线索既清楚又连贯。
五、《茶馆》语言戏剧的文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老舍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是语言艺术理论家。
他论戏剧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讲到语言问题。
他对戏剧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性格化。
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这就是性格化。
性格化对剧作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剧本不像小说那样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必须符合说话者的身份、经历、地位、性别、年龄特征、个性习惯。
老舍写北京市民,由于对人物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十分熟悉,所以通常只有寥寥数语,就让观众不仅了解说话者的身份,而且了解他当时的心态和环境,真所谓是“话到人到”,闻其声如见其人。
老舍对戏剧语言的第二个要求是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意。
戏剧语言不能过分文雅。
因为小说中的语言还可以容人细细去揣摹、体会,而舞台上的语言要立竿见影发生效果,所以戏剧语言既要俗(通俗易懂)又要富于诗意,才是好语言。
老舍自己写的戏剧所用的几乎均是清浅明白、自然流畅的北京人日常语言。
别人嫌弃“大白话”,他却“充分地信赖大白话,即使是去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
当然,他运用“大白话”时,并非全部照抄,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所以才显得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同时又富有诗的魅力。
老舍对剧本语言的第三个要求是“必须有味道,令人越捉摸越有意思,越有趣”。
可是这种生动风趣的语言,在舞台上很难遇到,当时人们只求说得对,而不太要求说得既对又精彩,既正确又风趣。
这个特点在老舍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情节赏析《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面,在这三个场面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第一幕中康梁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表演,一方面是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裕泰茶馆老板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
在第二、第三幕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抗战中被日本人抢去资产,抗战后国民党当局将其当做“逆产”没收从而陷入彻底破产的境遇,做了一辈子顺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妄图“改良”赶上时代,生意却越来越坏,到最后连“茶馆”也被官僚与骗子联手抢去;在清代“吃皇粮”、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爷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王利发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旧时代的控诉,也是对之唱了一曲“葬歌”,弥漫着一种阴冷凄惨的氛围。
这是在1950年代话剧舞台上很少出现的没有亮色的结局。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赴颇具匠心,他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与专断,发挥了作家熟稔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势。
事实上,这是在时代共名笼罩之下,民间话语表现自己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为达到这一目的,“茶馆”这一地点是一个颇具匠心的选择,“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
剧本以描写人物为主,老舍对北平口语与旧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