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ppt
第九章 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一、平民家庭的“生命的教育” 二、求学阶段的“聪慧、好学” 三、富有文化积淀的“文学大师”
三、富有文化积淀的“文学大师”
第二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 “市民世界”
一、老派市民
四、底层市民
二、新派市民
三、正派市民
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老派市民:保守、中庸《二 新派市民:“新潮”、浅
马》老马;《四世同堂》祁 薄
老人、祁瑞宣;
《赵子曰》赵子曰;《老
《离婚》张大哥;《断魂枪》 张的哲学》老张;《离婚》
沙子龙
张天真;《四世同堂》祁
瑞丰
正派市民:正义、实干
底层市民: 勤劳、悲惨
《二马》李子荣;《断魂枪》 《骆驼祥子》祥子;《月
孙老者; 《四世同堂》祁瑞 牙儿》“我” ; 《我这一
《现当代文学研究》 1998、4 5曾广灿等人的研究
第三节《骆驼祥子》
1、被兵匪抢走
一、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2、被侦探敲诈 3、为虎妞出殡
形象意义
当时个人奋斗是个幻想
病态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
小思考(1-1)
《骆驼祥子》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以前作品的 语言风格有哪些不同?
二、《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作品:
(一)作品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朴实 明畅的语言,代替了作者过去的幽默的语言来表现 祥子孤苦无告的社会地位。 (二)作者用大段的叙事、抒情夹议论的心理描 绘 代祥子诉说了血泪凝成的痛苦心声,又表露了作 者深沉的情感。 (三)作者在选材上极具特色,那构成北京景观 的寻常事相,为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 卷,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风格。
在的力量的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 想之路,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启蒙意义。
4、底层市民
他们勤劳、淳朴,为了谋生在社 会底层苦苦挣扎,但始终难以摆脱悲 惨的命运。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在 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置。 这 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对病态的 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 虑以及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全; 《离婚》丁二爷
辈子》巡 警;《四世同堂》
剃头匠、艺人等
1、 老派市民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 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 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 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折中、 敷衍、得过且过、讲究虚礼。老舍常常 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提示这些人物的精 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 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二、以通俗化的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是老舍 小说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一特色是受狄更斯等英国讽刺 小说中夸张讽刺手法的影响,与北平市民文化中的“调 侃”糅合而成,即是以笔代愤,又是一种 自我解嘲。
三 、 老舍的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 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通过对市民自身性格的挖掘探 索人物的命运,如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 乃至木纳, 特别是当祥子被孙侦探敲诈走钱以后,那一段 心理的描 写,真实可信。
第四节 “京味”与幽默
一、 鲜明突出的“京味”是老舍作品的一大特色, 京味是老舍的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
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 的地方色彩,另一方面,京味还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老舍利用他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 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 市民的 言语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四、老舍的小说结构严谨,是一幅北平 社会的全景图, 各种矛盾纷繁错杂, 但结构严谨匀称完整,脉络清楚, 叙事写情极有层次。他的笔下遍及北京的小胡同、大宅 院,街头、城郊,乡村、广场、商店,戏院乃至监狱等 等,写得极有条理。
“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 动有力”
“幽默乃通于深奥”
五 老舍研究
1《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胡 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宋永毅 学林出版社 1998 3《老舍的艺术世界》孙钧政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2 4《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上、下 赵园
“出窝老”的典型
保守 中 庸敷衍
得过且过
讲究虚礼
2、新派市民
他们道德失范、价值混乱、浅薄,追求 所谓的“新潮”,老舍 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 方面的同时,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 常谨慎以至排拒的态度。
3、正派市民
他们真诚、向上,富有正义感、责任心。
作家写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