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白云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贵州省白云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贵州省白云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B . 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C . 暮春时间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D . 目前教辅书问题主要集中在与课程标准不相符、练习题重复量大上,此外就是题型陈旧、编排中差错太多,面对教辅书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家长们也是徒唤奈何。

2. (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腾”地跳下炕,拿了洗脸盆,盛满清水,端放在院子中央。

低头一瞧,哟__________!调皮鬼,还躲躲闪闪跟我捉迷藏呢。

A . 月光果然映入水盆里了B . 水盆里果然映入了月光C . 月亮果然跳进水盆里了D . 水盆里果然跳进了月亮3. (2分)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B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

C . 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是李后主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感叹,只是朱颜改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

“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喻源源不断的愁绪像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

D .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国家、人生的短暂与可悲。

4. (2分) (2019高三上·无锡月考)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生活的教科书决不像学校的课本那样单纯,它教人成长的方式往往是严酷的。

生活往往是不平衡的,它常常让人丧失一些最宝贵的支撑。

但生活又往往是平衡的﹣﹣当人们失去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弥补。

A . 生活的教科书教人的东西较真实B . 学校的课本的内容不利于人成长C . 失去和弥补对成长有特别的意义D . 生活常常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状态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5. (14分) (2019高三上·西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

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

此亡之本也。

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

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

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

(2)臣:韩非自称。

(3)仇:校对,以……核对。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庄王之氓社稷也氓:通“泯”,灭,死。

B . 则臣离上而下比周比:接近,勾结C . 家务相益务:任务,事务D . 而信下为之也信:放任,听凭(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 而齐以亡以毁为罚也B . 此亡之本也必以先王之法为比C . 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则上尊而不侵D . 比周以相为也大臣务相尊(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B . 今若以誉进能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C .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D . 巧匠目意中绳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 . 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 . 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D . 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6)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

6. (15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承庆字延休。

性谨畏,事继母为笃孝。

擢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悉委之。

王为太子,迁司议郎。

仪凤中,诏太子监国。

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

又进《谕善箴》,太子颇嘉纳。

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

太子废,出为乌程令。

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

属文敏无留思,虽大诏令,未尝著稿。

失大臣意,出为沂州刺史。

明堂灾,上疏谏,以“文明、垂拱后,执政者未满岁,率以罪去,大抵皆恶逆不道。

夫构大厦,济巨川,必择文梓、艅艎。

若亟毁而败,则是庇朽木、乘胶船也。

臣谓陛下求贤之意切,而取人之路宽,故一言有合,而付大任。

夫以尧举舜,犹历试诸难,况庸庸者可超处辅相,以百揆万机畀小人哉?”书闻不报。

未几,复为舍人,掌选。

病免,改太子谕德。

历豫、虢二州刺史,有善政。

转天官侍郎,修国史。

凡三掌选,铨授平允,议者公之。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免冠待罪。

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然以累犹流岭表。

岁余,拜辰州刺史,未行,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

诏撰《武后纪圣文》,中宗善之。

迁黄门侍郎,未拜,卒。

帝悼之,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会葬,因拜黄门侍郎继其位。

赠礼部尚书,谥曰温。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累迁凤阁舍人累:多次B . 夫构大厦,济巨川济:渡过C . 故一言有合,而付大任合:符合D . 以百揆万机畀小人哉揆:察看(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臣谓陛下求贤之意切安能以身之察察B . 况庸庸者可超处辅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C . 然以累犹流岭表以其无礼于晋D . 因拜黄门侍郎继其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韦承庆谨小慎微,为人孝顺,在补任雍王府参军时,府内的文书全委托给他,他文思敏捷,即使写大诏令,也未尝打草稿。

B . 韦承庆敢于直谏,认为应该多途径选拔人才,不久再次担任舍人,但是因为他向来依附张易之,所以又被撤销舍人一职。

C . 本文记叙了韦承庆的为官经历,他主张选择有能力的人担任宰相,在选拔任命官吏的过程中,公平允当,得到时人的肯定。

D . 中宗认为韦承庆有才能,升任他为黄门侍郎,还没等到正式授官承庆就去世了,皇帝任命他的弟弟韦嗣立继承他的官位。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

②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 (10分) (2019高二下·赤峰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咏菊①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咏菊》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无赖”即无聊赖,“欹”通“倚”,诗人倚石默念,情难自已,诗心澎湃。

B . 心头蕴秀,临霜对菊,下笔成诗,口齿噙香,对月吟咏,人、菊、诗皆香。

C . 素,有色白之意,“素怨”即“秋怨”,与“秋心”互文。

此联为全诗中心。

D . 评章:吟咏。

诗人认为只有陶渊明咏菊后,菊才有今日“隐逸君子”之喻。

(2)黛玉借咏菊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9高一下·湛江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