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方言的特点

闽南方言的特点


再如“甘仔得”,是指西红柿。这种叫法源于菲律宾 的他加禄语kamati。由此可以得知闽南的西红柿是从菲律 宾等东南亚一带引进的。
外来语借词反映了闽南地区与域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从闽南方言看闽台情缘
台湾是以泉州、漳州为主体的闽南人去开发的,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版图。 溯及历史,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泉州人来到台湾开发生存。而大规模迁 移台湾始于明代。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一》中说: “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
• 闽南方言作为台湾地区主要的交际工具,为台湾的社会生活 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天,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台湾与大陆 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 探亲、访友的活动越来越频繁,闽南方言作为联系两岸亲情的纽 带,作为闽南人共同的文化身份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讲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以 及闽南方言与闽南经济文化。总之,语言与文化就像一张纸的两 面,无法分开!
(二)韵母的特点 • 闽南方言的韵母共87个。普通话有39个韵母,与闽南方言比起
来少了48个 。
闽南方言韵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
就闽南方言的韵母看,应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 闽南方言的韵母可以分为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古汉语中的 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六个辅音韵尾,即塞音韵尾,[-p] [-t] [-k]和鼻 辅音韵尾[-m] [-n] [-ŋ],闽南方音至今还都保留着。
鱼能离开水吗?
一、闽南方言语音的特点(以泉州音为例) (一)声母的特点
1.闽南方言有十四个声母 p 边布步变 p´普批被品 b文米没面 t 地端夺重 t´他透太彻 l 柳难兰连 ts争精船节 ts´ 出清秋仓 s时修税线 k求见贵跪 k´气溪开困 h喜灰符虎 ɡ 语雅我元 Ǿ英围运延
2.闽南方言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一些主要特征,比如:“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
长。” 传自漳、泉的台湾之语即闽南的漳州话和泉州话。
• 今日台湾的汉族居民80%以上使用这一闽南方言。现代台湾各 地的闽南方言在语音上最重要的特点是漳州音和泉州音的相互融 合,当地人叫“漳泉滥”。词汇方面除了拥有极少数自己特点的 词语外,绝大多数与福建闽南三地相同,语法基本不变。
海峡两岸拥有烙在同一方言之上的闽台一体性的区域文化。 分析语言可以得到其间包含的社会习俗、文化品质。
闽南方言,作为闽南人重要的交际工具,为闽南人民的 社会生活和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的产生、丰富与发展,发挥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闽南文化的向外传播起了重要的纽 带和桥梁作用。可以这么说,闽南方言一直伴随着闽南人民 的实践活动,凝聚着闽南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3.闽南方记录着闽南的人文发展历程 研究闽南方言,可以从中体会到闽南地方文化别具一格的特
比如说下列这些字的发音: 压[Ǿap5] 入[1ip24] 节[tsat5] 值[tit24] 目[bak24] 酷[k‘ɔk5] 庵[Ǿam44] 深[ts‘im44] 单[tan44] 宣[suan44] 房[paŋ24] 阳[Ǿiɔŋ24]
(三)声调的特点
1.闽南方言的七个声调
调类 调值 例字 阴平 —— 44 —— 诗 尊 低 边 阳平 —— 24 —— 时 才 寒 神 阴上 —— 55 —— 煮 走 好 手 阳上 —— 22 —— 自 坐 抱 厚 去声 —— 41 —— 去 变 抗 唱 阴入 —— 5 —— 压 湿 福 割 阳入 —— 24 —— 合 月 入 麦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二、闽南文化离不开闽南方言
1.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是超地区、跨省界的汉语
方言之一,泉州方言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方言。
因此在本章的讲述中,我们以泉州方言作为闽南方言的代表,来展开分
析闽南方言的特点以及闽南文化与闽南方言的关系。
2.闽南方言是地方文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而闽南方言仍保留古汉语平、上
、去、入四个调类。例如:
阴平——开[k‘ui44] 阴上——草[ts‘au55]
去声——世[se41]
阴入——笔[pit5]
2.闽南方言声调保留了古汉语四声的特征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著名律诗《春夜喜雨》,描绘出一幅春夜 雨景图,赞美细雨随风飘洒、涓涓滋润万物的景况,表现了作者 内心的喜悦之情。此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平仄有致,传为千 古绝唱。
好雨知时节, | | — — | 当春乃发生。 — — │ │ — 随风潜入夜, — — — │ │ 润物细无声。 │ │ │ — —
例如,闽台两地闽南人称媳妇为“新妇”,这个称呼就源
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中的“新
妇”。闽台两地的闽南方言保留不少这类古语词,为我们了解
中华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见证。闽台两地都有“陈林半天下”
的说法,福建和台湾这种姓氏结构的相似说明了二者之间具有
必然的历史联系。
闽台共同的区域文化还表现在两岸人民共同喜闻乐见的各种 民间艺术形式上。流行于闽台两地的民间戏剧、曲艺、音乐都是 以闽南方言来说唱的。
色,领略闽南这块热土的历史文化风采。 比如说,从以下三个方言词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闽南人文
历史诸多现象。 “鼎”、“墟”、“甘仔得”
“鼎”在秦汉之前是全国通用的烧饭做菜的 炊具。其后中原汉人南下把这个词带到南方, 至今还保留在闽南方言中。
又如“墟”,“墟”在闽南方言中是“集市” 的意思。据周振鹤、游汝杰分析,“墟”作 “集市”义是古越语底层词在方言中的遗存。
• 对照右边的平仄格律,“节”、“发”在普通话中分别属阳平和阴平,而诗中这里要求用仄声 字,是杜甫一时差错吗?不是的。唐代的“节”、“发”念入声,属仄声韵,正合当时格律。今天用 闽南方言读之,“节” “发”还是入声字,该诗完全合乎格律。
• 可见今日普通话声调相对古汉语已有许多变化,概括起来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