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1]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1]


s
h
水绕 su
东 城。 lia
地 一 为 别,
te
i
u
• (唐音)

浮 云游
• (泉音) hio
h
子 意, i
•(唐音)
l

落 日 故 人 情。
• (泉音) l
li
li
tsi
• (唐音)


• (泉音) hu
手自 si
兹 去, ts
• 2020/8/7 ( 唐 音 )

词汇方面,也是古代、近代均有保留。如:
表示疑问的否定副词“未”这四个独具特色的魏晋口语词至今仍
为闽南话的常用口语词。近代(如唐诗、《水浒传》等)的例子
更是不胜枚举。
2020/8/7

语法方面,在闽南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方式属于正常现
象。例如:
菜蔬——蔬菜 历日——日历 鞋拖——拖鞋 风台——台风 人客——客人 头额——额头 头前——前头 菜花——花菜
”。闽南方言的代表早期是泉州话,但随着泉州港的衰落与厦门
的兴起,近代以来已经让位给厦门话。尽管如此,泉州话的影响
仍然很大,闽南早期剧种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
准音。如南音衬词“不女” 唱成[ m l ]。

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虽然各地
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样。据初步统计,语音方面(声调只计调
音、古无舌上音)
• 2020/8/7

也有中古语音现象,就闽南方言的韵母和声调系统看,
应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如:六个辅音韵尾齐全
, [am] (庵)、[an](安)、[a ](翁)- [ap] (压)、[at]
(遏)、[ak](沃);闽南方言一般有7个声调,保存的是中
古汉语的声调特点,古汉语平、上、去、入4个调类齐全。如
cokelat,巧克力)等;借自菲律宾他加禄语的“帕叟”
(peso,钱)、“达马哥”(tabako,吕宋雪茄烟)、
“甘仔得”(kamati,西红柿)等。

2020/8/7
• 近代的外语借词以体育文化、商业文化为主,
较多来自英语。如“锦”(game,量词,局)、“ 昔”(shoot,投篮)、“斐叟”(whistle,哨子) 、“懊赛”(ouside,由“球出界”引申为坏、糟 )、“摔”(shoot,挥枪射击),“拾八仔”( spanner,扳手)、“玛绢”(machine,缝纫机) 、“摩托赛驾”(motorcycle,摩托车)等。

面线——线面 墙围——围墙 鸡母——母鸡 闹热 ——热闹
闽南方言的“未”和“无”与古汉语的用法也很接近,可放在句末,表示
询问语气。例如:
大车开未?(汽车开了吗?)
汝有接着批无?(你接到信了吗?)
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汉书·外戚传》) 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还有以“乞”表被动,如:乞因老母骂半死。清代《错认尸》:“周氏 不敢言语,乞这大娘骂了。”)
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 性格特点:爱拼敢赢,善于开拓(泉州人个个猛
,输人呣输阵,输阵碗糕面);文化特点为:守成开
放,多元并存;兼容并蓄,和谐相处(世界宗教的博
物馆)。
2020/8/7

1.守成(兼容并蓄)

语音:石狮音



南音:鹧鸪音(照古音)

方言词:“八死(si)”、“肉、卜、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就称谓系统而言,“阿瓜”、“阿龙”、“阿兄”、 “阿
奴”、“阿母”、“阿大” 这些曾经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
,今天在闽南仍不绝于耳。

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方面,“坩、糜、箸、爪、秫米、节
目、月日、下、倚、学、挺动、剉、肥、宿、长”等等均可以在
闽南话中得到印证。

此外,介词“著”、概数词“所”、量词“过”、用于句末
呣、诸娘”(古越语)等

风俗:煎堆补天。据清·乾隆《泉州府志
·卷二十·风俗》:“端阳……以米粉或面和物
于油内煎之,谓之堆。

吵新人

2020/8/7
• 越任好 五空管 慢三寮
•t
41 lo 24 k a33 e22 siu41 ki 33
e24
sim33 t au24
ml
• 脱 落 脚 下 绣 弓 鞋,(不 女) 心 头,
s 33
• 恩 爱 未 就 譬 卜 分 疏。 想 思,

uan55 ta 33 siu 22 s 33 o 5 m l
k ui33 k e55
• 阮 今 2020/8/7 想 思 恶 (不 女) 开 解,(於)
• pa 41 ba 24 huai24 lai24
ti 33 ti55 tsai41
• 放 觅 怀 (於) 中 底, 再 来
;新人娘囝来相识,日后家贿(家财)大发达。”

《礼记·月令》:“行糜粥饭食。”《释名·释饭食》:“糜,煮米使烂
也。” (暗暝食饭也食糜?)

《国语·越语》:“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头倒客时,新郎新娘
大多在傍晚才回家,俗谚谓:“入门乌,生丈夫。”)
• si 24 se41 lia 24 i33 sin33 se41
e33 ua55 si 24
• 乘 势 掠 伊 身 挨。 我 乘 势
• tsai41 lai24 lia 24 i33 sin33 e33 l 55 tsia 24
• 再 来 掠 伊 身 挨, 汝 食
• bo 5 tsiu 41 tsui41 l 55 sin33 bo 55 lai24 ts e41
2020/8/7

宋元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饮食文化为主,大都
带有东南亚文化的色彩。如借自印尼——马来语的“镭
”(duit,铜板,钱)、“雪文”(sabun,肥皂)、
“洞葛”(tongkat,西式拐杖)“加暴棉”(kapok,
木 棉 ) 、 “ 罗 黐 ( 面 包 ) ” ( rotun33] 阴上 滚[kun55]

去声 棍[kun41] 阴入 骨[kut5]
• 典型的入声例子是“特别急促”4个字。
2020/8/7
• • • (唐音)


• (泉音)
a
• (唐音)


• (泉音) pia
si
• (唐音)


• 2020/8/7 (泉音)
送友人 李白
山横
北 郭,

1.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古汉语的活化石)

语音方面,既有上古语音痕迹,如: “飞肥饭放缚/芳
浮”等字的声母读[p / p ],“猪橱朝陈竹逐/虫程 ”等
字的声母读[t / t ]; “骑”[k‘ia24]、“徛”[k‘ia41]、“蚁
”[hia22]、“寄”[kia41]等字还保留上古歌部读音。(古无轻唇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
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
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
出租车)、“呼机”(call,无线电传呼机)等等。
2020/8/7
• 3.远播
• 中国古乐的“活化石”——泉州南音中有一种竖吹 的笛子,学名叫“洞箫”。唐代以管长给这种乐器命名 ,所以叫“尺八”。本地的民间乐师至今仍称洞箫为“ 尺八”。日本也保存着这种乐器,而且也叫“尺八”。
文化。虽发源于中原,但也融入了古越族文化、吴楚文化,
还兼收并蓄了外来文化(如阿拉伯、东南亚)的精华;虽形
成于闽南地区,却远播台湾(台湾文化带有极深的闽南文化
的烙印,如语言、风俗、宗教、戏曲、建筑等,故人们也常
合称为“闽台文化”)、香港和东南亚等。说到底,闽南文
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sia (南朝)

• “床前明月光”该怎么读? 姓名:丘书记 陈圆圆

一、二、三……
2020/8/7

三、什么是闽南文化

顾名思义,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结晶。有人说,闽南文化是移民文化,也有人说,
闽南文化是地域性文化。闽南文化实际是闽南人在中原地区
汉民族的移民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而形成的地域性
• uan55 tsi55 ts e 5
sim33 t au24 am41 m l
k
55
• 阮 只 心 头 暗 (不女) 苦 切,(於)
• ts in33 ts iu 22 kiat5 t kun33
k5 bo24 m l
ian24
• 亲 像 结 托 无 (不 女) 缘 (於) 君,

n33 ai41 b 41 tsiu41 pi41 bo 5 pun33 s e33 siu 22
可用下面的图示简略表明:

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闽文化——闽南文化
2020/8/7
• 四、闽南文化的主要特点

闽南的地域文化属于海洋文化。这里从宋代起
就有精耕细作的农业,人口繁衍迅速,很快就显得人
多地少(据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短缺。宋元
时代的泉州港就发展了规模巨大的造船业和航海业。
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
2020/8/7

它主要是北方中原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
乱或逃灾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