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电影史

俄罗斯电影史

1.早期的俄罗斯电影电影是由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1895年12月他们用自己发明设计的“活动摄影机”公映了《工厂大门》等几部无声片,标志着电影艺术时代的正式开始,为世界艺术增加了一个新的门类。

电影这个时髦的玩意很快就传遍欧洲,并传到了俄罗斯。

1896年5月4日,在彼得堡的“阿克瓦里乌姆”剧院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的影片。

电影在俄罗斯的出现伊始,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注意到这门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发展前展,他曾指出:“这个发现由于具有惊人的新颖性,可以预言必将获得广泛的发展。

”1896年至1907年俄罗斯放映的基本是外国影片,主要是法国电影,体裁多种多样,有喜剧片、闹剧片、风景片、新闻片等,当时的影片内容和艺术处理水平都还很低,一般只是在咖啡馆、游艺厅和餐厅里放映,而进不了一些高级的场所。

这个时期俄罗斯的电影人也开始了拍摄电影的最初尝试。

1908年,摄影记者德朗科夫(А.О. Дранков)根据冈察洛夫的电影剧本开始拍摄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Понизоваявольница»,又名《斯捷潘·拉辛》),这在俄国观众中引起了轰动,自此俄国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电影发展之路。

1908—1918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申.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

1911年,由冈察洛夫和汉荣科夫(1877—1915)导演拍摄了俄国第一部大型影片《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导演兼摄影师斯塔列维奇精心研究了特技摄影技术,于1911年拍摄了第一部立体动画片。

这个时期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Я.А.普洛塔赞洛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招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В.Р.加尔金的《贵族之家》和《前夜》(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谢尔盖神父》(1918)、《十四等文官》、《普罗米修斯》、《罪与罚》等。

这些有一定影响的电影往往者是被搬上银幕的名著,如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

在1920年以前俄罗斯电影还很少被世界所了解。

直到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出现了第一次移民浪潮,一些逃亡的白俄将电影拷贝带到国外,俄国电影才得以在世界流传,世界各地的观众也有机会欣赏俄国电影艺术家的杰作。

2.苏维埃时期的电影概述由于苏维埃政权对电影这一艺术门类的社会功能的高度重视,苏联电影起步早,投入大,成就高,战前的发展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技巧,如在默片时代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就拍出了震惊世界影坛的《战舰波将金号》。

二、三十年代苏维埃电影事业曾经达到一个高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的电影工业遭受严重破坏,战后初期即开始进行重建,亦拍摄了一些影片,但数量不多,而且题材比较集中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歌颂领袖、歌颂英雄主义等。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乡村女教师》等。

苏联电影的复兴是在50年代后期与60年代初,由于在社会政治领域倡导反对个人迷信,电影的创作氛围较斯大林时代宽松,因而电影的体裁、样式和风格亦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如《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等优秀影片。

70年代和80年代初苏联电影由复兴走向繁荣。

1972年苏共中央采取了整顿电影业的措施,苏联电影界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创作高潮,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政治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四大题材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

3.起步与初步繁荣时期十月革命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受到苏维埃政权的高度重度。

当时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是给千百万劳动人民扫盲。

为完成这一任务,列宁对文学、绘画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作用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对于电影这种新的,可以更直观、更广泛地普及,使千百万大众一下了就接受的艺术,苏维埃的领导人列宁尤为重视。

他在《列宁关于文化艺术》一文中说:“对于我们来说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

”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法令,将摄制和电影贸易工作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即把苏维埃电影国有化,这一天被后来定为苏联电影的诞生日。

俄共(布)、联共历次代表大会都相当重视电视事业的发展。

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

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

为了培养电影人才,1919年春苏维埃政权在彼得堡成立荧屏学校,同年秋天又在莫斯科成立了苏联第一所电影学校。

几年后,彼得堡的荧屏学校与舞台艺术学校合并。

1930年,莫斯科的电影学校改为国立电影学院,30年代中期又更名为全苏国立电影学院。

它成为苏维埃唯一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培养电影和电视全方位创作人员的高等学府。

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布多夫金、多夫仁科(杜甫仁科?)、图尔金、Н·扎尔希和Б·别拉莎都在此执教。

该院的电影研究和教育原则与方法不仅被社会主义阵营电影学派所接受,而且也被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学院广泛使用。

社会主义教育和培养下的人民电影艺术家积极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拍摄出一大批歌颂社会主义成熟和英雄人物的影片。

苏维埃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三十年代以后苏联经常参加戛纳、卡罗维伐里、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有一批优秀电影获奖。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此传统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后。

国内战争期间,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所取得的业绩,被称为“形象政论”,即带有活动图像的政论。

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列·托尔斯奈,导演普洛塔赞洛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А.萨宁)。

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A.拉朱姆内依)。

内战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新老导演开始拍摄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影片,他们中的年轻导演在影片的构图、剪辑、情节安排上都有新的突破,演员的演技也得到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弗·伊·普多夫金(1893—1953)和亚·彼·杜甫仁科(1894—1956)等人。

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

《镰刀和锤子》成为苏维埃电影形成的重要里程碑,开始了二三十年代苏维埃电影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

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И.Н.比尔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1925年爱森斯坦导演了无声片《战舰波将金号》,以英雄主义的激情歌颂了1905年革命。

该片在电影史上首创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获得极大成功,成为当时世界公认的杰出作品,并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二十年代后期苏联出现了一批优秀影片,其中有由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1926)和由杜甫仁科导演的《土地》(1930)。

三十年代有声电影出现,成为电影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它使电影艺术能同其他艺术形式,诸如文学、音乐、戏剧等有机结合。

这时一批作家开始为电影创作脚本,作曲家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开始从舞台走上银幕,电影从业人员队伍得到空前扩大,一批批优秀影片不断奉献给观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艾姆尔列尔(1898—1976)和尤特凯维奇(1904—)合作导演的《迎展计划》以及首次搬上银幕的戏剧名著《大雷雨》等。

1934年瓦西里列夫兄弟导演了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夏伯阳》(又译为“恰巴耶夫”),影片塑造了国内战争的红军军官夏伯阳及其部属的英雄主义行为和革命英雄群体。

该片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此后有由契尔可夫扮演工人布尔什维克形象的马克辛三部曲,还有《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可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的形象在银幕上连续出现,这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

列宁扮演者鲍·瓦·史楚金(1894—1839)和马·马·施特拉乌赫(1900—1974)不仅形似,而且还神似。

他们的代表作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

这些影片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

1938年成立了全苏电影委员会来统一管理全国的电影事业,这对苏联电影的发展起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多样化。

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家、社会主义建设、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等都在电影中得到反映。

在此类众多的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政府委员》、《灿烂的生活》等。

此外,还拍摄了一批动画片、喜剧片、记录片和科教片。

4.卫国战争时期及战后萧条初期卫国战争期间,作为宣传群众和动员群众最为有力的手段之一的电影,其作用和功绩永不可埋没。

此时的影片小型片居多,它们反映生活及时,激情浓重,很具鼓舞性。

四年期间共摄制了新闻纪录片489部,小型片67部,大型片34部。

其中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等。

文献记录片是这一战争年代的创造,它详尽具体真实纪录了从德国法西斯入侵到彻底遭到毁灭期间的许多重大事件,被誉为“伟大卫国战争的编年史”,这类文献纪录片中的佼佼者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苏联政府对电影事业限制过死,政策偏激,特别是1946年9月6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对批判《伟大的生活》等影片的决议。

决议批评影片给战后苏联社会的现实抹了黑,歪曲了党的形象,鼓吹落后、无文化和愚昧。

被决议批评的还有爱森斯坦导演的《伊凡雷帝》(下集),柯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导演的《普通的人》,(又译《平凡的人们》,1945)等影片。

这个决议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不许文艺家描写和表现生活中的落后现象、消极因索和阴暗面。

这就导致一些文艺家要么一味地去扮饰现实,要么谨小慎微,缩手缩脚,甚至不敢也不愿意再进行电影创作。

另外,由于错误地执行了一种所谓“缩小产量提高质量”的方针。

结果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苏联电影出现了严重萧条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