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三百首》的现代语文教育价值

《唐诗三百首》的现代语文教育价值

蒙学教材的现代语文教育价值研究——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摘要: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自古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就很注重诗歌的启蒙教育。

《唐诗三百首》作为近三百年来流传很广,影响巨大的诗歌启蒙教材,虽然在现在的小学教育者已经搁置不用,但是其包含的文化价值对今天的语文教育仍然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唐诗三百首》的现代语文价值:关键词:唐诗三百首;语文教育;价值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自古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就很注重诗歌的启蒙教育。

这就需要很好的诗歌教材,在唐诗的选本中,影响比较大的还有一本《千家诗》,是明清两朝影响比较大的本子,今天通行的《千家诗》定型与清代,由两部分组成,由《七言千家诗》和《五言千家诗》两部分组成。

共收录了125位作者的220多篇作品,基本上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类。

作品赋予生活情趣,易于朗诵和记忆,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而唐诗选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当推乾隆二十九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试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刊行后,不断得到翻刻、印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唐诗选本望尘莫及的。

一、《唐诗三百首》简介《唐诗三百首》的编著者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县,清康熙五十年生于无锡。

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

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成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在任知县期间,深入民间访问疾苦,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断案时,还没有笞责,他已先落泪,令人感悟。

为了预防灾变,他还捐私银兴修水利,以保农业丰收。

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

直至告老还乡,仍两袖清风,囊橐萧然。

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诗三百首》终告完成。

该书选入75位唐代诗人及2位无名氏的诗作共310首,刻印时又补入了杜甫的《咏怀古迹》3首。

二、《唐诗三百首》盛传不衰原因探究《唐诗三百首》自刊行以后,超过了前代所有的诗歌选集,可以说风行海内。

孙洙既不是名诗人、名选家,也不是著名的诗论家,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成为家传户诵的书呢?这里做一个深入的探讨。

首先,孙洙不是只崇尚、推重某种风格的诗人的作品,也不是为评价唐诗的发展流变而选唐诗,更不是为了标举某种艺术观来选唐诗,他是为“世俗儿童就学”而编“家塾课本”才选唐诗的。

没有固定的成见,这样就能选入不同风格流派诗人的作品,和其他唐诗选本相比较,显得丰富多彩。

就作者来说,有七十七人,从皇帝到僧侣、歌女、无名氏都有,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所选的作品大都明白易解,又多是脍炙人口之作,这就易于为群众接受,引起他们阅读、欣赏的兴趣。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望月》,王维的《终南山》,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牧的《秦淮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等,都是几千年来人们众口交誉的佳作。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

”人们“吟咏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

”再次,古今诗体兼收,诗体比较完备。

孙洙鉴于《千家诗》“止五、七律、绝二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做,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孙洙原序)。

其中孙洙承袭郭茂倩《乐府诗集》的观点,另立“乐府”一项,也与唐诗其他诸家选本有所不同。

当然,孙洙没有选五、七言排律,似乎是美中不足。

不过,作为“家塾课本”的《唐诗三百首》,不选排律,也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短处。

就各体诗所选的数量来看,比较适中,反映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体诗的发展情况。

其中,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多,七言绝句比五言绝句多,其实这也并不是孙洙的个人偏好,而是从唐诗各体诗发展的情况着眼的。

第四,题材较为广泛、匀称,没有单调琐屑的弊端。

入选的诗篇中,有的反映时代动乱,人民贫困,如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有的抒发怀才见弃,抱负不能施展的愤懑,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的抒写不愿同流合污,坚持高尚操守的情怀,如杜甫的《佳人》;有的描写悠游山林,欣赏自然美景,如韦应物的《东郊》;有的是反映征戍士卒之苦和描绘边塞风光,如王昌龄的《塞上曲》;有的是感时伤怀,慨叹飘零,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有的是表现羁留异地,深切怀乡,如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有的是描写宫怨、闺愁,如李白的《玉阶怨》;有的是题画和描写音乐,如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等等。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洞悉当时唐代的部分社会生活。

第五,入选的诗人主要是大家、名家,和一些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影响的诗人。

这样,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并不是特别推重盛唐而忽视初唐、中唐、晚唐。

在七十七个作者中,初唐八人,盛唐、中唐、晚唐各二十多人。

入选诗篇比较多的有盛唐时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中唐时的韦应物、刘长卿;晚唐时的杜牧、李商隐;初唐时在诗歌发展上有过贡献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陈子昂等的作品也选入在内。

盛唐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的王昌龄选入八首,以七言歌行见长,“发调既新,修辞亦秀”的李颀选入六首。

其他象张九龄、贺知章、高适、崔颢、岑参、祖咏、张旭等,都有代表作选入。

中唐时的诗人除韦应物、刘长卿外,其他诗人入选的诗虽然不多,但面比较宽,为人们所传诵的名作大致都有入选。

晚唐初“小李杜”而外,象许浑、马戴、温庭筠、韦庄、杜荀鹤等名家也都有作品选入。

这是其他偏于一隅的唐诗选本所望尘莫及的。

第六,入选诗篇教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诗味。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必须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味,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品序》)。

在孙洙选编《唐诗三百首》之时,正是王渔洋的神韵说、陈德潜的格调说、袁子才的性灵说风靡一时之时,他博采众长,荟萃其美,甄选唐诗。

所以,入选的诗篇,既有比兴言志,情致婉转的佳作,如张九龄的《感遇》;也有想象奇绝,扣人心弦的名篇,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还有描绘边塞奇丽风光,雄伟壮阔的篇章,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还有感情深沉,忧国忧时的名作,如杜甫的《春望》、《登岳阳楼》;还有诗中有画,给人美感的诗篇,如王维的《终南山》、《过香积寺》;也还有叙事生动,曲尽其妙的长篇巨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更还有深曲隐晦,但有一种朦胧之美的作品,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还有众多的好诗,不能一一列举。

正由于孙洙在选诗时不局限于某一家的标准,独具慧眼,重艺术、重诗味,因而使《唐诗三百首》两百多年来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唐诗三百首》的现代语文教育价值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

流传到今天有1000多年历史,人们依然传诵它,赞美它。

许多父母学把唐诗作为家庭启蒙教育的教材。

唐诗中的律诗﹑绝句,短小精悍,而且合辙押韵,琅琅上口。

通过背诵唐诗,可以使儿童从小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对孩子进行诗歌的启蒙,兼以认字以及前代社会的了解。

而作为一本选编精良,流传甚广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对今天的语文教育也有许多价值可以挖掘:(一)﹑可以锻炼儿童的记忆力。

唐诗有些篇章与儿歌相似,孩子记忆能力好,很容易背会。

一般儿歌,艺术性差;唐诗中不少篇章,艺术性﹑思想意境均佳。

常背一点唐诗,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二)﹑可以使孩子受到美感的熏陶。

唐诗中有不少篇章都写得很美,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都写得富于诗情画意,多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可以为孩子将来学习汉语打下基础。

诗歌中,既有不少儿童不认识的字,又有许多语法现象,学龄前阶段背些诗歌,可以使和童提前接触汉语知识。

不少人文学修养好都与他们从小接触过唐诗有关。

(四)﹑可以使孩子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唐诗是古代的文化,在给孩子讲解唐诗时,可以随着讲解,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懂理一些历史知识。

这比单纯地讲历史,更容易受到儿童欢迎。

有的家长可能担心,有些诗句,孩子是听不懂。

不懂也不要紧。

有位教育家讲得有道理,对孩子们来说,不大懂的东西可能像块冰,孩子吞进肚里后,自己会化的。

不过,花的时间有长有短。

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的理解越来越深。

这与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就不一样:它对孩子无思想压力,其目的是利用儿童良好的记忆潜力,使之不致浪费。

结语: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试验并广泛推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必将引起教材、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

在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如何保持民族精神和风格的反思结果。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创新能力,其中的重,最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新时代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

参考书目:[1]孙洙.唐诗三百首.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