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了解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优势,为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方法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观察组患者实施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66. 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5/48),对照组患者发症发生率为27.08%(1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来看,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较好,能较好地缓解或消除慢性鼻窦炎头痛、脓涕、鼻塞等临床症状,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临床疗效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鼻窦的慢性炎性反应,局部临床症状表现为脓涕、鼻塞、头痛、嗅觉障碍等,全身临床症状表现为易倦、萎靡不振、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纳差、失眠等,严重时还可引起颅眼肺并发症,导致视力改变。
慢性鼻窦炎发病原理较为复杂、病情反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经济负担[1]。
目前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理疗(多为辅助治疗)、鼻窦置换法、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又包括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上颌窦根治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鼻外筛窦切除术、鼻内筛窦切除术等,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为首先手术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到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48例,进行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46±9.2)岁,病程1~32年,平均病程(10±5.1)年。
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7±9.1)岁,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1±5.2)年。
所有患者具有脓涕、头痛、鼻塞等症状,均无手术史、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
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①对照组: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性试验,确定患者无药物过敏反应后,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给予克拉霉素250 mg,口服,1次/d,并以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黏液促排剂等辅助治疗,疗程为3个月。
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过程为:31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仰卧平躺,用1%丁卡因20 ml+1% 肾上腺素2 ml做鼻腔鼻黏膜表面麻醉,鼻腔中后段再用2%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手术开始时注射杜冷
丁加强麻醉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17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通过CT检查鼻腔内病变部位,然后选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手术,手术包括钩突切除术、开放筛窦术、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经鼻内窥镜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下鼻甲后端切除术等。
术后用纱棉塞住鼻腔,48 h后取出,并清除鼻腔内血块及分泌物;术后1周内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1次/d,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疗程为2周。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①治疗有效率评价:内容包括治愈、有效、无效。
疾病各种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各种临床症状得到很大缓解为有效;各种临床症状得不到缓解或加重为无效。
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②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慢性鼻窦炎的并发症有眼部并发症(骨壁骨炎、眶内脓肿、骨膜炎、眶内蜂窝织炎、球后视神经炎等)和颅内并发症(脑脓肿、硬脑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統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23例,无效16例,治疗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愈21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5,P=0.003<0.05)。
观察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5/48),对照组患者发症发生率为27.08%(1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优势。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分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两种亚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病程超过12周,因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危害人类健康,而受到国内外临床广泛关注。
慢性鼻窦炎病因包括外源性致病因子和个体易感性两方面,外源性致病因子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鼻-鼻窦上皮免疫或屏障功能异常的个体,致病微生物更容易激发炎症反应,抑制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3]。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因其痛楚轻、见效快、恢复好、复发率低等优点成为目前首先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方法,其真正含义是在鼻内窥镜视频显示下,根除病灶,矫正解剖异常,改善并且重建鼻腔、各组鼻窦的通气及引流功能,从而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方法在不断完善、内涵在不断丰富。
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67%,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为66.67%,并发症发生率为2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能有效治疗慢性鼻窦炎,减轻或消除各种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青云.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探讨.当代医学,2012,18(33):80.
[2] 杨琴.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疗效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1613.
[3] 崔昕燕.慢性鼻-鼻窦炎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2013,7(12):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