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治疗——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 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肾功能衰竭、肺出血相应治疗
治疗——5.其他
• 丹参 • 维生素E
预防
• 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疾病 • 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 • 注意保暖
– 产房不低于24℃ – 出生后 –转运
复习思考题
1. 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和常见病因? 2. 新生儿免疫防御机制与发病的关系? 3. 如何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4.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包括哪些? 5. 什么是TORCH感染? 6.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有哪些? 7. 如何诊断新生儿硬肿(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实验 室
• 肛温>30℃,TA-R≥0 ——棕色脂肪产热良好
• 减少散热 • 置于已预热致中性温度的暖箱中 • 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治疗—— 1.复温
• 肛温<30℃ TA-R<0——棕色脂肪耗尽 TA-R≥0——棕色脂肪产热难恢复正常体温
• 肛温>30℃ TA-R<0——棕色不产热
• 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 • 每小时提高箱温0.5-1℃(<34℃) • 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辅助检查
• 非特异性检查 WBC、PLT、CRP、ESR、PCT、IL-6
• 特异性检查
– 细菌培养
• 产前感染:生后1h内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 • 血液、脑脊液、尿液、脐部、浆膜腔液 • 拔除的导管头
– 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
诊断
• 高危因素 • 临床症状体征 • 周围血象 • CRP • 确诊:病原学或病原菌抗原
治疗——2.热量和液体补充
• 有助于复温成功并维持正常体温 • 静脉营养 • 热量开始每日210kJ/kg (50kcal/kg),
增至418-502kJ/kg(100-120kcal/kg) • 每日液体入量可按1ml/kcal给予 • 心肾功能损害者,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
治疗——3.控制感染
•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 杆状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0.2
Subendothelial matrix Hemostatic plug Endothelial cell WBC
WBC
Platelets
Fibrin
RBC
•
中毒颗粒或空泡 血小板计数(PLT)
<100×109/L
辅助检查——2.病原学检查
• 细菌培养
− 血培养:用抗生素前作,L型菌、厌氧菌培养 − 组织及体液培养:脑脊液、尿 − 脐残端、胃液、外耳道分泌物、咽试子、皮肤试子、
• 前胸及腹部14%
13%
• 背及腰骶部14%
7%
• 臀部8%
9% 14% 9%
14%
• 双下肢26%
8%
13% 13%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 动脉血气 • 电解质、血糖、尿素氮、肌酐 • DIC筛查试验 • ECG、X线胸片
• 保温不足 • 疾病 • 体温降低 • 皮肤硬肿
诊断
分度
轻度 重度
宫内感染综合征
• 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 流产、死胎、死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先天性畸形 • 婴儿出生后肝脾肿大、黄疸、贫血、血小
板减少、神经系统受损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余慕雪
定义
• 简称新生儿冷伤,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 由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 • 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 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轻型:30~35 ℃ 重型:<30℃ 四肢、全身冰冷
临床表现
• 皮肤硬肿
- 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暗红色或青紫色 - 伴水肿有凹陷 - 常对称性 - 发生顺序: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 硬肿面积 - 关节、胸部
• 多器官功能损伤
休克、DIC、肾功能衰竭、肺出血
硬肿面积
• 头颈部20%
• 双上肢18%
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 Septicemia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余慕雪
定义
• 病原体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 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
• 病原体:细菌、霉菌、病毒、原虫 • 细菌性败血症(bacterial sep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原菌
• 国内:葡萄球菌占首位,大肠杆菌次之
以下表现高度怀疑败血症
• 黄疸 • 肝脾肿大 • 出血倾向 • 休克 • 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 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 合并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
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
• WBC<5×109/L
• 或WBC>20× 109/L
WBC>25× 109/L(3天内)
每次剂量 (mg/kg)
5~10万U 50
25~50 100 50
50~100 50
50 50~100
50 10~15 10~15 20~30
7.5
每日次数
主要病原
<7天 2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7天 3 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G-球菌 3 嗜血流感杆菌,G-杆菌,G+球菌
• 寒冷 – 氧化产热使局部腋温升高 – 棕色脂肪产热良好 – 腋温-肛温差(TA-R)≥0
• 重症 – 棕色脂肪产热耗竭 – 腋温-肛温差(TA-R)<0
病因与病理生理——2.某些疾病
• 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休克
↓
能源物质消耗增加、氧化障碍、热卡摄入不足
↓
产热能力不足
低温、硬肿
• 颅脑疾病抑制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 ↓
• 正常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 • 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中枢调节以及效
应器3个环节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
深
下丘脑
棕色脂肪)
部
调定点 体温调
体
节中枢
散热装置
温
(汗腺、皮肤血管)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新生儿棕色脂肪的分布
• 正常状态 – 棕色脂肪不产热 – 腋温-肛温差(TA-R)<0
治疗——1.抗生素
• 早用药 • 静脉、联合用药 • 疗程足 • 注意药物副作用
新生儿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
抗菌药物
青霉素G 氨苄西林 苯唑西林 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 头孢拉定 头孢呋新(西力欣) 头孢噻肟(凯福隆) 头孢三嗪(菌必治) 头孢他定(复达欣) 红霉素 万古素(稳可信)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 甲硝唑(灭滴灵)
体温 30~35 ℃
30℃
范围 <50% >50%
鉴别诊断
• 新生儿水肿
- 局限性水肿 - 早产儿水肿 - 新生儿溶血病 - 先天性肾病
• 新生儿皮下坏疽
治疗——1.复温
• 提高环境温度(减少失热或外加热) • 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 • 温水浴、热水袋、火炕、电热毯或母亲
将患儿抱在怀中
治疗—— 1.复温
辅助检查——4.鲎试验
•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 利用一种低温海洋
动物鲨的血液变形 细胞溶解物 • 微量细菌内毒素产 生凝集反应 • 血和体液中的细菌 内毒素 • 阳性提示革兰阴性 细菌感染
辅助检查——5.其他
• 细胞因子网络 TNF-α、IL-1、IL-6、 IL-10、NF-κB、黏附因子
• 降钙素原(PCT) • 红细胞沉降率(ESR)
检查及分度)? 8. 新生儿硬肿发生的顺序? 9. 新生儿硬肿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散热大于产热
病因与病理生理——3.多器官功能损害
• 低体温、皮肤硬肿 ↓↑
血液循环淤滞 ↓↑
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 ↓↑
多器官功能损害
• 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水肿
临床表现
• 寒冷季节,重症感染 • 生后1周内发病 • 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哭声低弱,活动减少, 心率减慢,呼吸暂停 • 低体温
肺泡灌洗液 − 拔除的导管头
• 病原菌抗原检测
− 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凝集试验 − 基因诊断方法鉴别病原的生物型和血清型
血培养
• 脑脊液培养
• 尿培养
• 其他
辅助检查——3.急相蛋白
• C-反应蛋白 (CRP)
• 触珠蛋白 (Hp)
• α1酸性糖蛋白 (α1-AG)
• α1抗胰蛋白酶 (α1-AT)
• 静脉免疫球蛋白 • 交换输血 • 粒细胞 • 输血小板
TORCH感染
• Toxoplasma
弓形虫
• Other
其他
• Rubella virus, RV
风疹病毒
• Cytomegalovirus,CMV
巨细胞病毒
•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单纯疱疹病毒
梅毒、细小病毒B19、HBV、 HIV、解脲脲支原体
新生儿败血症常用抗生素的用法及间隔时间(mg/ kg)
治疗——2.处理严重并发症
• 休克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 清除感染灶 脐部、皮肤、口腔
•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 减轻脑水肿
治疗——3.支持疗法
• 保温 • 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 • 维持血糖和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治疗——4.免疫疗法
诊断标准
• 确诊
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 1. 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2. 如果血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 血、 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 临床诊断